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8月21日,由光明网主办,酷狗音乐、秀色娱乐协办的“戏曲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直播平台代表以及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行业主管部门代表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戏曲传播与普及等方面的问题。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在发言中表示,近五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共资助戏曲项目681项,资助资金约8.96亿元,项目类型涵盖大型戏曲剧目创作、小戏曲创作、戏曲传播交流推广、戏曲人才培养和青年编剧人才创作等,有不少项目就是探索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传播戏曲等传统艺术。2018年度资助光明网的“优秀戏曲作品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项目,就是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戏曲传播渠道,搭建戏曲展示新平台的有益实践。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 光明网记者潘迪摄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
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艺术基金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戏曲是获得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艺术门类。近五年来,艺术基金共资助戏曲项目681项,资助资金约8.96亿元,项目类型涵盖大型戏曲剧目创作、小戏曲创作、戏曲传播交流推广、戏曲人才培养和青年编剧人才创作等。从戏曲剧种看,约有117个戏曲剧种获得了艺术基金资助,占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33%。
艺术基金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既体现扶优扶强,也注重抢救濒危,一大批优秀戏曲作品获得资助,并在全国性的演出和评奖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如豫剧《焦裕禄》、滇剧《水莽草》、河北梆子《李保国》、采茶戏《永远的歌谣》等15部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十四届“五个一工程”;评剧《母亲》、淮剧《小镇》等4部作品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藏戏《松赞干布》等4部作品分别获得“金奖”“银奖”;还有一些小戏曲作品在“群星奖”、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上也取得了良好成绩。此外,一些濒临消失的地方戏曲剧种,例如剧种“蛤蟆嗡”,一度衰微,经艺术基金资助又得以恢复,并新增至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名录当中。
戏曲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密码和DNA。曾经全国城乡遍布戏台、民众生活无日不看戏,戏曲因而被称为百姓之书、“精神食粮”。由于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方言特性,戏曲多在深厚的民间文化里汲取养分,与一方民众产生共鸣。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尤其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和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戏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过121项有关戏曲艺术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其中有近10项探索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加以传播。光明网“优秀戏曲作品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项目,就是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戏曲传播渠道,搭建戏曲展示新平台的有益实践。希望项目团队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的同时,针对戏曲从戏园、到剧场、又到网络直播间的“秀场”过程,要注重遵循艺术规律、保持戏曲艺术本色,秉承对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多向戏曲艺术家、以及各界专家学者请教、深入探讨,立足实际,积极协调资源,切实把项目做出水平、做出高度,为构建有利于戏曲良性健康传播的新格局,为展现戏曲永久魅力、绽放新时代风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