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京剧的故事The Story of Beijing Opera》暨西城2018京剧发祥地国粹艺术论坛 在京顺利举行
随着“京韵剧源·西城2018京剧发祥地艺术季”活动的盛大开幕,一系列以“弘扬国粹艺术,重现京剧盛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京剧发祥地——西城区相继展开。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合影
西城区历史上戏台聚集、科班汇集、名伶云集。200多年前,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后进京,都落脚在了大栅栏。
说到戏台:东面的三庆园正是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徽班的另一个演出场所,北边不远处,是现今被誉为中国戏楼文化活化石的正乙祠。
说到科班:历史上,富连成、斌庆社、鸣春社、荣春社等著名京剧科班先后诞生于西城;现今火火的风雷京剧团的前身正是当年的民乐社。
以大栅栏、椿树地区为中心,往东延伸至天桥、往南延伸到陶然亭,是当年京剧演出集中和京剧人居住集中的地方。
说到人:从这里相继走出了梅兰芳、谭鑫培、尚小云、余叔岩、李万春等近千位京剧名家;著名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和“同光十三绝”都曾在此居住。
所以说京剧是从北京西城出发的!
论坛现场
作为本次旅程的重要环节,“《京剧的故事 The Story of Beijing Opera》——西城2018京剧发祥地国粹艺术论坛”于9月2日下午在距今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古老戏楼三庆园正式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支持;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北京西城区新闻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天启时代承办。论坛以“京剧的故事The Story of Beijing Opera”为主题邀请多位来自各行业领域的名人名角、专家学者、资深戏迷共同对话论坛,追忆京剧发祥地西城区的繁华历史,深层次剖析京剧形成的原因,深入探讨历史的发展与京剧发祥地选择之间的关系,共同绘制国粹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蓝图。
论坛现场
诸位嘉宾分别从自身实践出发,为京剧发祥地的持续发展、京剧艺术的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燃复兴凝聚智慧,建言献策。
论坛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论坛以“记忆中的京剧发祥地”为主题,邀请到京剧名家谭派六代传人谭孝曾;著名戏剧家蓝天野以及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担任论坛嘉宾。在主持人孔洁的带领下三位嘉宾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各自分享了自己与京剧发祥地——西城区的点滴过往,为我们重现了这里当年的辉煌与盛世。同时以“人文”为主线,共同探讨了京剧发展中的人文影响以及对于京剧传承的历史意义。
谭派艺术第六代传人谭孝曾
【谭派艺术与京剧发祥地,血脉传承】
作为谭派艺术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先生对西城有着深厚的情缘。当年,他的高祖父,谭派艺术的创始人 谭鑫培大师的故居就坐落于此。在这里,谭派艺术孕育而生,而在岁月的流转中,谭派的祖祖辈辈京剧名家也见证了京剧发祥地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谭孝曾先生的童年也曾在京剧发祥地——西城区度过,追忆往昔,生活、学戏的点滴经历依旧令谭先生记忆犹新。梨园行的奇闻趣事、谭派艺术的繁荣传承,在谭先生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西城区当年繁华一时的人文风貌以及谭派艺术在京剧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所付出心血与生命。
著名戏剧家蓝天野
【戏剧人眼中的发祥地,爱从未衰减】
今年91岁高龄的著名戏剧家蓝天野老先生在论坛上为我们动情的讲述了他,作为一个戏剧人、一位深爱京剧文化的资深戏迷与京剧发祥地的难忘回忆。蓝老先生观戏89年,从当年台下的小观众到后来台上的演绎者,角色在切换,但是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京剧文化的痴迷却从未改变。对于这里的人、景、事,蓝老先生也和我们分享了他那份割舍不下的情与爱。
资深戏曲评论家翟惠生
【资深票友看京剧,数十载风雨变迁】
生在西城,长在西城,对于翟惠生而言,京剧已然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资深的戏迷票友,同时担任资深戏曲的评论家,翟惠生三岁开始看戏,从历史的角度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京剧发祥地的变化与发展。论坛的分享环节翟老师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毫无保留的呈现给每一位台下的戏迷票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经历令台下的听客为之动容,在感叹京剧发祥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再一次体会到京剧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三位嘉宾在言语中渗透着他们对于西城以及京剧文化浓浓的爱,在他们的分享中京剧发祥地的历史风貌得以生动展现,人文价值得以再次突显,梨园芳华得以重现,国粹之光也再次被点燃!
下半场论坛以“践行中的京剧发祥地”为主题,邀请到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以及《中国京剧》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封杰,四位不同身份的京剧文化从业者,结合自身的领域特色及身份角色共同畅聊新时代下京剧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京剧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合力与探讨中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京剧艺术学习与传承的队伍,让国粹艺术在发祥地再次起航,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著名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
【传统的留存与时代的创新】
论坛中,著名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京歌”《梨花颂》的创作故事,同时分享了他在京剧艺术的创新推动方面的独到建树。通过《梨花颂》的创作,翁思再老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也让国粹京剧在新时代重绽活力。而对于京剧发祥地——西城区如何结合自身的资源、文化、地缘优势重新起航,翁老师也在论坛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
【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京剧】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资深的京剧名师,孙毓敏老师的艺术作品始终受到全世界喜爱戏曲文化的戏迷票友的关注与喜爱。不同的身份角色让她在不断研习京剧文化的同时也肩负起国粹艺术的传承使命。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国粹艺术,如何让京剧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结合京剧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孙老师在多年的探索与钻研中找到了一套适用于国粹艺术发展现状的好办法。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何借助新媒体等信息资源及技术手段在全球华人、华侨中传播、传承、传扬国粹文化,孙老师也用一个个生动的现实案例为我们做了清晰的讲解和说明。
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
【京剧遇见市场化,乘风破浪的绽放】
作为一个区属(西城)京剧院团的管理者,松岩团长见证了风雷京剧团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一个区属院团,能够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好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京剧人才,这和西城区京剧发祥地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论坛中松岩团长详细的讲解了风雷京剧团与西城区发祥地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并充分结合近年来剧团发展的实际经历,与现场的观众分享了新的历史时期下,传统京剧在民主、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就怎样在新时代的市场体系及文化环境下,创建良好的运营氛围,创造更新的艺术作品,展开了深层次的分析与评论。
《中国京剧》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封杰
【发动传承主力军,让国粹文化走向未来】
论坛的结尾,《中国京剧》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封杰从戏曲理论、创作以及文学性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京剧艺术在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通过讲述京剧中的经典段落,引领青年人积极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走进京剧。在讲解京剧魅力的同时从美学性与欣赏性的角度,生动讲述了剧场文化的发展与变化,目的是积极倡导青年观众走进剧场,欣赏京剧。让青年人了解发祥地、喜欢发祥地,走进发祥地,并倡议青年人结合时代特点及自身经历为京剧发祥地今后的发展以及京剧文化的创新推进进言献策,更深层次的认知中华文化,积极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力军,共同开创我们的文化的新未来。
论坛于9月2日当天顺利落幕。在讨论中京剧发祥地西城区的历史风貌更加清晰,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愈发明确。
西城区将以“京韵剧源——2018京剧发祥地演出季”活动为起始,计划用三年的时间,着力开发、集成带有京剧符号意义的载体,丰富发展京剧艺术内容,打造有内涵、可体验的“京剧线路”、文创品牌,让更多的百姓接触、接受、接力京剧文化。
“京韵剧源——西城2018京剧发祥地艺术季”活动将持续到9月14日,其间多场精彩演出等待喜爱文化的戏迷票友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