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谢柏梁:真好。那么您最优秀的最值得您骄傲的徒弟是谁?
赵晓波:现在辽宁一个小徒弟他23岁,个子不高但他还不是侏儒,很正常的一个人,一看就有点像小朋友,他非常有艺术成就,经常上中央电视台,经常上各地市的电视台,真的非常有名气。还有一个小孩叫曾敏楠们也很不错。而且在黑龙江,我又有很多学生,唱的好的叫藩利敏、潘海燕。
谢柏梁:这些高徒经常在电视上舞台上出现,老师就有幸福感。
赵晓波:而且他们在当地都是家喻户晓,名气很大。我感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好东西,我会一直传承下去,我也会好好的教徒弟,好好带学生,希望在座的各位与大家都支持我,谢谢!
谢柏梁:作为一位传承人,带了上百个学生,这些学生也大部分出道了,我想作为传承人,也是有福气,更有传承传统文化的成就感。
赵晓波:是啊,我有很多考入了国家级的正规院团。
谢柏梁:为赵老师作为老师的辛勤付出所获得的成果鼓掌。接下来有请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给我们介绍他们院在戏剧开拓方面所做的努力。她是上海戏剧学院的硕士毕业,她自己又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又是团长。责任太重了。
管燕草:今天在北京交流分享我们上海淮剧团这些年的努力,其中也包括自己作为创作者的这方面的努力。淮剧从九十年代的时候罗怀臻创作《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他提出的一个理念是都市新淮剧,因为淮剧这个剧种,来自江苏的。但是淮剧的命名是在上海,因为江苏叫江淮小戏,所以它是发源地,但是真正的发祥地其实在上海。我们团被正式命名为淮剧团。
谢柏梁:是啊,淮剧的家乡人周总理,对上海淮剧青睐有加。
管燕草:九十年代的时候,罗老师提出都市新淮剧,因为我们淮剧从农村走向城市,那其实不仅是我们淮剧了,其实全国各地的好多剧种都是这样一个情况,面临一个都市化的进程。在这个之后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方向,怎么让淮剧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面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创作者他们的一个创作理念,其实还有一方面是我们所要面临的一个受众,也就是说观众这个群体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原先最初的可能说的是农民然后到了工人,然后到了城市的平民这样一个阶层,我们一直在说这个都市新淮剧,这两年包括我自己创作的作品,提出一个概念叫人文新淮剧,这个理念是我倡导的。因为我们觉得淮剧已经完成了都市化的进程,因为韩正书记在上海任职的时候提出说,淮剧其实是上海本地剧种之一,就已经承认了淮剧都市化的完成。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这个观众受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市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市民,我们为什么提出人文新淮剧,主要因为习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因为受众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知识层次在不断的上升,所以他们更关注精神层面这一块,于是我们提出了“人文新淮剧”。我创作的第一部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是取材于郁达夫先生的两则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我们去年在十九大期间演出的时候效果非常好。青年观众,怎么让他们熟悉和了解,只有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才能喜欢。后来我们做了几部剧,包括《孔乙己》在内也是人文新淮剧。今年做了一个淮剧《画的画》,用了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用跳进跳出方式讲的故事,讲了一个寓言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