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汪天平博士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默默奉献,矢志追求,不计名利,甘享清平,凡事都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恪尽职守 致力追求人生价值
汪天平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他在血吸虫病防治科研中,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以“思想素质高于群众,业务能力高于群众,奉献精神高于群众”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处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时时起先锋模范作用,事事无愧党员的称号,勤勤恳恳,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致力追求人生的价值,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为人民健康事业的服务之中。
他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和皖南医学院兼职教授,是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国际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与寄生虫学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等多部国家级专业杂志和核心期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防治对策研究中,他具有较深造诣,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创造性地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用于防治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组织工作能力。主持和参加国家医学重点攻关课题、总理基金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JRMC、TDR、NIH、WT等资助的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1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同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TD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挪威大学和英国帝国大学等多项课题合作与资助。多年来,主编和参与了寄生虫学专著10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百余篇,多篇论文论著收录于SCI。
汪天平现场向世卫官员介绍血防情况
成果丰硕 乐为人民健康服务
汪天平同志多次参加全国血吸虫病有关政策、方针、技术规范和方案的研讨和起草工作,是《全国预防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查灭螺、查治病技术方案》《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规范》等多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重要文件和技术方案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和防治思路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采纳,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曾经为国家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技术方案和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各省、市、区培训了大批的技术骨干。他多次承担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和全国公共卫生突发疫情应急处置以及全国血吸虫病控制所站长管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多次组织参与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控制对策等技术文件的制订和教学工作。与有关医学院校合作,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
汪天平同志多年来从事血吸虫病和寄生病科学研究,成果累累。他曾经主持研究的“藐小棘隙吸虫流行病学与病原生物学研究”,有八项内容为国内外首次发现,填补了多项研究空白,揭示了藐小棘隙吸虫可以感染人体,得到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他主持研究的“三滩地区基本控制血吸虫病后消长规律的研究”,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消长规律,所探索出的有效的防治策略在疫区推广使用后节约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他主持的“化疗优化组合措施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的研究”课题,总结出了扩大化疗加易感地带灭螺的经验,对于防止环境污染、节省防治费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防治实践中,该同志提出的确定化疗对象的方法和指标,大幅度地减少了误治对象,节省了费用,提高了化疗的依从性。他所承担的“九五”总理基金课题—“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水位泥沙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研究”,通过了国家卫生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同志代表我省专家参加的“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研究”,经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此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一等奖。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也据此调整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这是在血吸虫病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策略调整将加快防治进展,有效促进国家防治目标的实现,通过试点和推广应用,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最近,他所领衔主持研究的《引江济淮(巢)工程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影响的研究》及《长江安徽段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评价》两项成果获得专家鉴定,认为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率先垂范 甘享清平无怨无悔
汪天平同志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多次放弃国外、省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本省工作。尤其是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调他到北京工作,他考虑到安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需求,服从卫生厅党组的安排,继续留在条件艰苦的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他担任所长后,大胆改革创新,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很快就扭转了消极被动的局面,用他的人格魅力留住和培养一大批人才。他在工作中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血防所营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把人心涣散、缺乏进取和凝聚力的单位建成了一个纪律严明、管理有序、开拓进取、和谐稳定、团结高效的优秀团队,彻底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安徽血防所的看法。在全国血吸虫病技术比赛中多次获得团体冠军,把防治科研工作推进了全国同行业先进行业。他倾全力指导和组织专业人员争取各类科研课题,加强国内国际合作,经过努力,争取到美国、英国、挪威等国家的合作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资金近1000万元。他组织研制的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多次在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荣冠第一,并被国家卫生部定为全国80多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监测点指定产品,同时获得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资助,并在全国率先获得生产许可证。
二十多年来,汪天平同志深入疫区,服务基层,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忘我工作,无怨无悔,干一行,爱一行。他每年以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工作在血吸虫病疫区,其艰苦程度,难以言谕,每天日出而做,即昏难歇,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一点生水,累了,在滩涂田埂打个盹,困了,在山丘堤岸躺一下,与疫区人民同吃同住,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即使饔飧不继,或者囊橐无余,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疫区人民防病治病,深受疫区群众的好评。众所周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一项及其艰苦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严,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他经常起早摸黑,查看标本,整理资料,挨门串户到居民家里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老百姓促膝谈心,住的是村里库房,睡的是地铺,加班加点是常事,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而且没有加班费和奖金。由于长期工作在血吸虫病疫区,他患过血吸虫病和胆结石等,却从不声张,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他长期工作在血吸虫病疫区,染上了血吸虫病,不是伸手索取,而是默默地吃几颗驱虫药后又投身到防治工作之中,他为了证实某种寄生虫能否感染人体,亲自以身实验,事迹感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满腔热情。他以实际行动使老百姓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他关注血吸虫病对疫区人民的生命健康的影响,重视血吸虫病急感防控工作,经常深入疫区指导处理急感疫情,在全国率先总结和推广了“首例急感疫情开展现场调查”的防治经验。他倾心民生工程,切实保证民生工程—现症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医疗救治工作有效、有序和安全规范实施,切实维护现症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健康利益。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为了解地震灾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改变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订灾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规划提供依据,汪天平同志参加了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对四川省绵竹、什邡和彭州灾后血吸虫病防控情况进行现场调研。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身先士众,冒着地震余震的危险,深入地震一线,开展血吸虫病的调查,为抗震救灾和全国各地的各类救援人员、志愿者的进入提供了安全依据,为大灾之年无大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时俱进 以身作则清廉并举
汪天平同志自2005年担任所长以来,积极参与各项时政学习活动,坚持做学习型职工,以树立一个好学风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单位内部审计,严管厉治,厉行节约,积极组织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做到了勤政、廉政,在重大事件中,按照规章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办事,坚持“操作者不决策,决策者不操作”,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尤其在本所整体搬迁工作中,坚决响应组织号召,积极动员、鼓励职工搬迁合肥,在拆迁和搬迁的困难时期,在血防所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将受到损害的关键时刻,所领导班子积极引导和教育职工要保持高度克制、坚持走正常、合法的渠道反映问题,相信领导、相信政府会公平公正解决问题,及时阻止和避免了矛盾升级和激化,得到了领导的赞赏和职工的认可。
锋从磨砺出,香自苦寒来。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汪天平同志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选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8年荣获第三届“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跨世纪优秀工作者;2005年选为安徽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被授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成为安徽省卫生防病系统入选该工程第一人。
汪天平同志长年工作在血吸虫病防治一线,他在所从事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和科学研究的岗位上发奋拼搏,为造福人类健康的事业奉献无边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