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他是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退休的一位老专家,退休前原是卫生部寄生虫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是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与优秀共产党员林金祥主任医师。在征服人体寄生虫的道路上,他已经整整跋涉了51个春秋•••••••
消灭血吸虫病 无私奉献战瘟神
1956年,22岁的林金祥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当时血防所设在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福清县。报到后第3天,领导分配他去乡下防治研究试点组。他二话没说,立即打上背包步行去报到。小组设在农民的阁楼上,条件非常差,办公无桌子,晚点煤油灯,睡的是老百姓的门板。村里见沟有螺,无水不疫,大肚子、侏儒症病人举目可见,农民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林金祥刚从城市来到农村很不适应,特别是吃饭和洗澡。因为从小都吃米饭,而福清当时严重缺水,只能种地瓜,因此,三餐口粮都是地瓜片,吃后不断反胃、呕酸水,加上夜晚蚊子、跳蚤、臭虫轮番进攻,真可谓是寝食不安,不到2个月时间里体重掉了10多斤。试点工作非常忙,白天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晚上还要上病人家动员治疗或随访,出去一身泥和汗,回来还没有地方洗澡,只能到水井旁提水擦擦身,尽管当时工作、生活很艰苦,但他没有半句怨言,因为他从高中到大学都是靠助学金资助的,对党对国家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决不能辜负党的培养和教育,再苦再累也要克服。因此,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且在那里一呆就是2年。
1958年底,我省消灭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所领导抽调林金祥全程陪同卫生厅左英厅长到闽南各县指导运动开展。尽管妻子即将分娩,可他还是以工作为重,说走就走。可是一到漳州,急性阑尾炎发作,只好连夜住进龙溪地区医院手术切除。这时,漳浦县正组织上万民工进驻前亭、佛昙两个乡灭螺。手术后第5天,他提前出院赶赴该县前亭灭螺现场。当时大批民工已进驻有螺山上。县领导为了照顾他,不让他食住在山上,但他还是坚持和民工同吃同住,天天亲临灭螺现场指挥开沟土埋灭螺。由于手术疤痕未软化,走起路来很吃力,但为确保灭螺质量,他硬是坚持带领血防人员奔波在各个山头工地上,一天也没休息,直至第8天灭完钉螺才下山。当他回到福清县音西马山村妻子工作的血防小组时,她已出现分娩前的肚子痛,且不断加剧,只好用竹床把她抬到福清县医院。待他办完住院手续时,女儿已经出世了。正巧,仙游县又发现了血吸虫病,由于疫区范围小,领导要他赶去核实。他左右为难,去、还是不去?不去,误了工作;去了,爱人刚分娩,母女俩在医院无人照顾。妻子知道后对他说要以工作为重,因此,第三天他又奔赴仙游县,直至该县确认为血吸虫病疫区后才回来。这时妻子已抱着女儿回到单位宿舍了。第二天林金祥将母女送回娘家,又返回单位工作。
福建省的血吸虫病疫区,共有14个县、市,70个乡镇,319个自然村,全省所有的有螺水系林金祥全跑遍,不少疫区和螺区还是他发现的,包括全省钉螺面积第二大的霞浦县血吸虫病疫区和莆田县的钉螺区以及闽侯、长乐、平潭、华安、漳浦、龙海、同安各县市的20多处有螺点。在两个月里,他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最后在南日岛上发现了钉螺。
调查肺吸虫病 艰苦卓绝见忠诚
1975年,我省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由于防治任务减轻,除继续搞好血吸虫病扫尾巩固工作、尽快实现全省消灭血吸虫病外,他立即带领部分同志对其它寄生虫病开展了调查研究。肺吸虫病调查是艰苦的,其第一、二中间宿主螺蛳和溪蟹,都是孳生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见、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山涧溪流中,要查清它的感染情况,得进入深山老林。而且,要查清该病的保虫宿主,必须检查、解剖当地的狗、猫。由于经费有限,不能大量购买,因此,在闽北武夷山调查时,只好将老百姓按习俗挂在树上的死猫或埋在土里的死狗拿来解剖检查,以增加调查样本的数量。气温高时,死猫、死狗很容易腐烂发臭,这时,只好洒上酒精再解剖。这些狗、猫多是饲养多年的老狗、老猫,感染率高、感染度重,当他们将一条条虫子从肺脏取出时,真是高兴极了。去邵武龙湖伐木场调查时,正值隆冬季节,气温最低达零下18℃,积雪厚达2尺多,林金祥和同事李友松在那里一呆就是26天,天天出去。不仅对人、狗、猫进行各种检查,而且还下河抓螺捉蟹逐一解剖,工作任务非常重。但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查清和证实该场是我省乃至全国严重的肺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文章发表后,引起全国同行的高度重视。
林金祥和李友松等同事们通过20多年来艰苦调查,除沿海少数县市区未发现肺吸虫外,其余均有发现。即使是福州近郊的北峰、鼓岭,甚至新店和森林公园也发现溪蟹、螺蛳感染肺吸虫。到目前为止,福建省共查出肺吸虫8种,第一中间宿主螺蛳4种,第二中间宿主溪蟹18种,保虫宿主19种,是全国虫种、宿主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国肺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发现棘隙吸虫病 吞服虫体作奉献
1979年,我省云霄县第一个消灭了血吸虫病,该县要求上级鉴定验收。为此,省里组织专家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与查螺高手前往,通过考核和查阅血防资料,不仅未发现病人、病牛和钉螺,而且已经过8—1O年的时间考验,证实该县已消灭了血吸虫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鉴定中却发现当地居民中有很多“姜片吸虫卵的病人”。这种病本来流行于种植菱角、荸荠等水生作物的种植区,患者都有生吃这些食物的习惯,而当地没有这种水生作物,居民也不可能生吃这些食物,从病史和流行病学分析与姜片吸虫病不符,因而引起林金祥怀疑和关注。
从云霄县回来后,他一头扎进资料室,先后到福建医大、省农科院、省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终于发现日本文献报告过类似姜片吸虫卵的棘隙吸虫病。为证实是否该病,第2年,他又再次深入该县调查,终于证实它是世界上人体内尚未发现过的日本棘隙吸虫病。为人体寄生虫病和人兽共患病增添了一个新的病种,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为了澄清该虫的生活史、流行病学与临床病理、治疗等。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卫生厅科研经费资助下,经过4年的攻关,按期完成了全部研究项目,并发表了14篇系列研究论文,这一成果,获得了卫生部1986年度医药卫生重大成果乙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
成功的果实是甘甜的,但为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为观察该虫感染人体后的临床表现,林金祥吞服106条虫子做自身感染试验,感染后出现拉肚子,每天5—6次,伴随着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直至20天的观察结束才进行治疗。当时,他正参加卫生部大山区血吸虫病调查组,在四川金沙江畔的凉山自治州考察,为了体验该病临床表现的第一手资料,他忍着病痛的折磨,一直坚持在考察的岗位上。为调查狗的感染率,在云霄、长泰时,林金祥和程由注等同事们每天天不亮就守在村前屋后狗经常拉屎的地方,等待狗出来拉大便。待狗拉完后,把狗屎捡起来包好,跟在狗后面回到主人家,问清狗的主人姓名,狗的性别、年龄;有的狗看到生人跟踪后飞快跑了,无法查到狗的主人,只好把狗屎扔了,再去跟踪另一只狗。就这样共跟踪了700多只狗,完成了这一项目。
为调查鱼的感染情况,他和程由注同志白天背着10多斤重的电鱼机,到各乡村的鱼塘、溪沟捕鱼,晚上再把一条条的鱼进行分类、解剖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常常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为了弄清该虫的生活史,他和程由注同志在龙海县步文卫生院自力更生建了6口小池塘,每池放上一种未感染的螺蛳和各种阴性鱼,然后再用12只已感染该虫的狗的粪便,每天投入6口池塘内,以感染螺蛳和鱼类。通过春、夏、秋三个季节200多天的紧张工作,不但证实纹沼螺为其第一中间宿主,圆满地完成了生活史全过程的研究,而且还发现另一种螺蛳——铜锈环棱螺为新种福建棘隙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1982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好云霄县送来一批淡水鱼要求检查,当林金祥在显微镜下查到该虫并将其分离出来时,已是下午3点多,为了能及时感染上动物,观察宿主感染本虫的病理变化,他和程由注同志立即骑上自行车,冒雨赶到十几里外的横屿村买狗。当时家家户户正在杀鸡宰鸭过元宵,等他买到狗回到市区时,街头巷尾已是华灯初上,他们只好匆匆吃完饭,又一头扎进实验室进行狗的接种,一个月后圆满完成了病理观察。
年近古稀 又一新发现
2000年11月,林金祥和同事们前往广东省饶平县坝头镇开展棘隙吸虫病调查研究时,发现当地池塘的鱼和居民饲养的狗、猫,普遍感染东方次睾吸虫。该虫在教科书和文献记载中,历来认为是家鸭等禽类的寄生虫,而人体至今尚未有该虫感染的报告。林金祥出于专业的敏感和长期从事科研的洞察力,他认为狗、猫是哺乳动物,人也是哺乳动物,两者的的体温和新陈代谢大体相同,既然狗、猫能够感染该虫,在理论上人也同样可以感染。为证实他的设想,他立即采集当地的鱼分离该虫,并先后感染鸡、鸭和狗、猫等动物,很快证实能够良好感染的基础上,程由注同志自高奋勇进行自我感染实验,25天终于在其粪便中查出了该虫虫卵,第40天通过驱虫终于得到了成虫,说明人体和鸡、鸭与狗、猫等动物,同样也是该虫病的传染源。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而且也为人、畜寄生虫病学再次增添了一个新的病种,有重大科学意义。该病对禽类危害大,而且人体感染后,症状、体征非常严重,很值得众人密切重视。过去,该虫在人体长期没有发现的原因,主要是该虫卵与华支睾吸虫虫卵在形态上难于区别有关,以至检验人员发现该虫卵了,也误认为是华支睾吸虫卵。
退而不休 壮心未已无穷期
1986年至2007年1月退休前,林金祥相继被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聘为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并兼任预防组副组长和肠道线虫组组长。不但参加制订全国“八五”、“九五”、“十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而且还多次被抽调深入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考察或调研。1990年,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代表我国前往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三国进行为期2个月的热带病考察。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给予他很多的荣誉,先后评为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先进个人、农业部水利部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优秀专家等。推荐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分会福建省寄生虫病学会副主任。1991年以来一直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双重特殊津贴专家。在研究成果中,先后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70多篇,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科技进步奖24个。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林金祥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整整51年,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党,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2007年1月,73岁的林金祥正式退休,退休后为发挥余热,不仅连续3年在单位义务培养新参加工作的同志,而且还主编了全国唯一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一书,并于200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专家出书名义免费出版,该书图文并茂,直观生动,集理论性、实用性、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简明而实用的著作,它既可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疾控等单位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又可作为基层专业防治干部培训和对群众的科普宣教之用。新华书店发行后深受业务界欢迎并很快销售一空。回首往事,使林金祥最感欣慰的是,他和同事们亲自用自己的智慧和毕生之力,消灭了福建省的血吸虫病、丝虫病,控制了疟疾流行,大大降低了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发病率。如今,他虽然年逾八旬,但精力仍然非常旺盛,每星期1至5的上午去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和周6与周日去福州森林公园有氧锻炼外,还经常为省属各医院疑难寄生虫病会诊和省内外寄生虫病等杂志审稿。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为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日子里,祝愿林金祥主任,老骥伏枥,为培养年青的一代,为发展我省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事业,继续发挥余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