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魏望远,男,1955年出生,1977年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2015年退休后,继续义务从事水利血防项目。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完成我省《省部联合防治血吸虫病行动方案(2009-2014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2014-2018年)》等重大规划纲要。每年赴基层血防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开展研究项目。
在职期间,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子课题),水利瘸子重大专项1项,主持省卫生厅课题5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得各项血防发明专利6个,对生态消除或控制洞庭湖钉螺具有独特见解。
1977年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 ,曾参与“7505”(硝硫氢胺)和“8440(吡喹酮)”等治疗药物的研究和考核;1982-1985年考上大学,带薪学习,圆满完成学业后继续服务血防;1994-1996年承担WHO资助的“减少小学生接触疫水行为研究”课题,制作了动画片《天使的忠告》并在全国出版发行,获得全国影视类一等奖;2000年主持湖南省水利厅退田还湖研究项目,为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提供了血吸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2010-2012年与长江科学院合作,承担《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的影响》课题,首次揭示了洞庭湖区钉螺“二线三带”分布形成的机理并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DYJ20140407-G09)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等奖(C20141005);2010-2015年,主持《生态控制钉螺种群的原理研究》和《生态消灭钉螺种群的技术研究》,根据钉螺的生态特点,对钉螺繁殖产卵时间、地点与幼螺发育的生态条件进行了系统基础研究,最新成果拥有下列创新点:
1. 控制或消灭钉螺是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对策。钉螺不仅是血吸虫中间宿主,还是直接传染源即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尾蚴是直接感染终宿主的病原体。
2.首次识别和提出了正常螺卵和非正常螺卵。钉螺在枯水期(3-6月)土壤含水量35%左右环境繁殖产卵,螺卵产出后必需包裹泥皮才能继续发育和孵化,水下不产卵,即使产卵 也是寡蛋,不能孵出幼螺。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了完整包裹泥皮的螺卵可孵出幼螺,无幼螺泥皮包裹或包裹泥皮不完整的卵是寡蛋。
3.首次揭示了洞庭湖区钉螺“二线三带”分布形成的机理。即每年水淹时间少于60天和超过240天的环境为上下无螺带,密螺带是土壤含水量35%左右的环境,钉螺产卵率占95%以上,是形成螺口交替的关键环境。岳阳市南湖等有螺湖泊和水改旱措施导致钉螺种群消亡与水位稳定或降低土壤含水量为直接因果关系,因其切断了钉螺产卵繁殖途径。
4. 有螺环境土壤含水量是钉螺繁殖产卵的必需条件。2013年获得《一种生态技术灭螺的沟渠结构》发明专利(ZL201320120073.5),按照该专利开沟沥水,可使枯水期有螺分布环境尤其是密螺带土壤平均含水量小于30%,钉螺产卵率下降97%,幼螺孵化率减少85.5%,钉螺种群自然死亡率85%;干预3-4年后,钉螺种群自然消亡。岳阳市钱粮湖和建新农场外洲1992-1997年形成隔离沟后,分别于1999和2012年钉螺种群全部自然消亡,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生态灭螺的成功范例。
5、突破了常规药物控制钉螺灭而不尽的瓶颈,创新了生态灭螺技术。按照洞庭湖区现有钉螺面积17.5亿平方米(262.4万亩)计算,常规化学药物灭螺535元/亩,全部药物灭一次需要投资14亿元/年,尚不能有效控制。而生态灭螺方法仅30元/亩,全部改造仅0.78亿元,干预后3-4年钉螺种群自然消亡。干预成本比常规化学药物灭螺降低94.5%,而且对环境和水资源与水生物无污染。该成果应用日本血吸虫基础理论、钉螺生态学和钉螺繁殖产卵的生态特点,在几代血防人研究基础上首次获得了国家专利。消除钉螺种群为我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扫除了地方病障碍,对提高血吸虫病疫区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