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费世民,男,53岁,博士,研究员(二级),中共党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林业血防生态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重大疾病防治(血防)专家,从事林业血防工作20余年。
作为主持人或主研人员,主持或参与国家项目或课题4项;负责国家林业局科技支撑项目“长江上游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建设”,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高原山地林业血防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山丘区血防林构建技术体系优化与集成试验示范”,主持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资金项目“山丘疫区抑螺植物材料繁育及抑螺防病林模式示范推广”;鉴定研究成果1项,申请专利2项,编写专著书稿2部,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参与制定标准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制了《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08—2015、2016-2020);主持编制《四川省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16-2020)》。为山丘型林业血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获得省直属机关“十佳青年”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5年获四川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2005、2013年连续被评为第六批、第十批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投身血防不言悔 创新进取送瘟神
一、甘于奉献,勇当林业血防科技卫士
“九五”期间,在长江上游防护林相关研究中,开展山丘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接触到血防,从此结缘血防、投身血防,一直坚持20余载,致力于山丘型林业血防研究。
面对严峻的血吸虫病防治形势,特别是四川作为一个血吸虫病重流行省份,费世民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和科研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心系疫区百姓,情系民生健康,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技术成果,在林业血防战线默默无闻地工作,执着地与“瘟神”斗争。
血防工作是非常艰辛的,随时都有感染血吸虫病的可能,因为血吸虫接触到人的皮肤,几秒钟就完成入侵。面临这种对自身健康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胁,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迅速进入角色,与地方血防部门配合,为了摸清长江上游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与血防的关系,冒着“感病、染病”危险,主动深入疫区调查螺情、疫情,深入山头地块,开展周密详细调研;在田间调查中,他和同志们一起,穿着防护衣、防护面具工作,而隔离衣、防护面具透气性又很差,一天调查下来,全身衣服湿透;他依然坚持工作,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尽管采取了防护措施,团队中还是有2人不慎感染了血吸虫病,但经过治疗,没有退缩,没有被危险所吓倒,仍然不畏艰辛坚持工作。
2001年以来,已身为所、院领导的费世民同志依然坚持深入疫区,不怕染病、不畏风险,深入试验示范现场,深入工程建设第一线,同事们劝他“你是领导,事情多,没有必要一起在现场干……”他却说“科研工作必须不深入实地,沉下心来研究……”
就是这样的甘于奉献和务实严谨,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他却一直坚守林业血防研究第一线,河边滩头、田间地块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和足迹。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不畏艰难、严于律己的言行,塑造了林业血防人的新形象。
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称赞他们是林业血防的科技卫士!正因为有这样一批血防卫士,为改善疫区生态环境和预防消除血吸虫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开拓创新,推进林业血防事业发展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是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3个类型之一,但山丘区林业血防研究却是空白。为此,怀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费世民同志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在起初没有专门研究经费的情况下,他积极争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血防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开展合作攻关,组建研究团队,争取地方支持、争取项目支持,进行山丘区林业血防研究与探讨,边调查边总结,撰写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并积极向国家林业局、林业厅反映山丘区生态建设与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情况,连续在《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在全国林业血防工作会议上交流论文1篇,引起相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国家林业血防专家组、国内许多血防专家和同行的赞许、认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山丘型林业血防研究被列为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支撑项目,正式开展了山丘型林业血防研究;2008年,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编制了《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08—2015)》,把长江上游山丘型血防疫区作为重点区域,启动实施了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2009年、2013年,山丘型林业血防研究连续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之中;2010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兴林抑螺工程技术中心四川分中心”正式挂牌……
在国家项目支持的条件下,他亲自指导、亲自落实,勤奋扎实,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四川、云南等疫区,调查样地1万余个,收集数据近10万份……;并带领研究团队,跟踪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针对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难题,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攻关突破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首次从宏观上和微观上科学揭示了山丘型钉螺分布规律,解决了抑螺防病林科学规划布局的关键技术问题;首次科学提出了生态控螺抑螺、生物阻螺隔螺、化感驱螺灭螺等林业血防作用机理,解决了抑螺防病林结构优化配置关键技术问题;创新提出了生态经济型血防林体系营建技术,解决了血防林生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问题……
国家林业局领导、国家林业血防专家组专家多次来川实地考察调研,2010、2012年专家组主任彭镇华教授在现场充分肯定了在四川丘陵区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和研究工作,认为山丘区林业血防起步较晚,取得了许多创新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工程建设成效,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很了不起……
正是他的勇于挑战和创新,他从一个林业生态专家成为林业血防的科技先锋,开拓了山丘型林业血防研究新领域,填补了全国林业血防研究的空白;推动了山丘区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实施,完善了全国林业血防工程体系,有力推进了林业血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锐意进取,支撑引领林业血防工程建设
围绕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和疫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费世民同志牵头负责四川、云南、重庆等长江上游高原山地丘陵区林业血防研究工作,带领研究团队,锐意进取,坚持科技先导,坚持试验研究与示范带动、总结创新与引领支撑相结合,不断总结提升和集成创新,不断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推进林业血防由抑螺防病林建设到血防林体系建设,再向林业血防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深化。
针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科学性的特点,积极协调农业、水利、卫生、交通等部门,开展典型示范,科学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思路;针对血吸虫繁殖快、血吸虫病易于传播的特点,研究提出了血吸虫病潜在威胁与宜螺风险区林业血防技术;针对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成效巩固提升问题,积极开展林业血防提质增效技术研究,科学揭示出花椒、核桃、巴豆、香椿等生态经济型抑螺植物,总结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书稿2部(出版《四川疫区林业血防的理论与实践》专著1部),鉴定成果1项,申请专利2项,参与制定标准3项;同时,致力于科技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多次亲自授课,培训技术骨干100余人次及乡镇技术人员、农民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和资料1万余份;参与编制《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08-2015、2016-2020),主持编制《四川省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16-2020)》……
这一些列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为保障疫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又为工程建设增添了无限活力,起到了良好的科技引领作用。
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卫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紧密协作下,到2016年,四川疫区完成植树造林150多万亩,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实现传播阻断,成为全国7个重流行省中率先以县为单位实现传播阻断的省份。
林业血防工程是一项科技先导工程,山丘区林业血防建设,“兴林、抑螺、防病” ,“治山、治水、治病、治穷”,可以说,是我国“生态型血防、效益型血防”的典范……
当人们在疫区行走时候,展现在面前的都是绿绿葱葱的血防林,一排连着一排,一片接着一片,令人心旷而神怡。林业血防,大大促进了 “送瘟神”的步伐。
投身血防不言悔,创新进取送瘟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费世民同志深刻体会到林业血防工作的艰辛,深知新时代血防工作被推到了历史的重要地位,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一种坚持、一种勇气、一种执着和一种奉献。他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山丘区林业血防事业将跨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健康水平同步提高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