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秀英 香包(徐州香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秀英,1939年出生,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民间艺人,徐州香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十指飞线,妙手绣出香帏佩;卅元传情,佳话镌留金马庄”,这是新落成的贾汪香包博物馆大门的一副对联,诠释了王秀英代表的徐州香包的传承、发扬、创新。小小香包,在她带领、传承、光大下,已不再是地方民俗工艺品,而成为马庄以至整个贾汪区的富民产业,2018年,香包收入预计突破2000万元。
一、一生与香包结缘
她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10岁起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小荷包,乐此不疲。开始做荷包,里面放点棉花、草药,基本上都是自家用来驱除蚊虫、预防感冒,或者送给邻家孩子作装饰。长大后学着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以及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的物件,到赶庙会的时候卖钱补贴家用。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在忙完家里的琐事之后就埋头做手工,反复琢磨,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孩子们担心她身体受不了,经常劝她不要做了,她就偷偷地在晚上做。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王秀英来说,购买中药、布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长时间王秀英制作香包都得不到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但是,王秀英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几十年的摸索、研究,她练就了过人的香包制作绝技,很多动物纹样,经她手绣出来形似神似,活灵活现。更绝的是,她绣出的最袖珍香包居然只有人的小拇指指甲盖大小,这一绝活至今无人能比肩。她采用祖传二十多种中草药配料缝制中药香包,有着驱蚊、吸潮、预防感冒等作用,形成香气独特,醇香持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王秀英中药香包”品牌。
二、香包成为“明星”品牌
2006年,王秀英制作的十二生肖香包,每个动物都惟妙惟肖,迅速成为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慕名前来学习制作香包的人越来越多;2009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1年10月被评为徐州名特优旅游商品;2013年王秀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香包加工点作为非遗文化被贾汪区政府邀请入驻潘安湖景区,有了“王秀英中药香包”工作室;2015年接受到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采访;2016年荣获徐州市首届妇女手工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徐州市妇联,参加《第22届义乌国际博览会》全国妇女创业就业展示展洽活动;2017年2月,王秀英被评为“徐州双创之星”,2017年3月,荣获徐州市贾汪区首届妇女手工制作创新大赛特等奖,2017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王秀英创作香包事迹;2018年2月,王秀英香包参加央视春晚倒计时。2018年3月,王秀英被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评为2017江苏省中医药新闻人物。2018年5月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所做香包作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
三、传承“非遗”无止境
王秀英既是制作中药香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员,虽然年届八十,但她仍然干劲十足,在扩大香包加工基地的同时,2018年4月2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秀英香包传习所开业。这所传习所具有研究和传播功能,平时开展培训、加工和展示活动,旨在挽救和保护民间香包技艺,传承和发扬民间香包文化。王秀英说,传习所集实物性、开放性与研究性于一体,并以此区别于传统的博物馆,传习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抢救传统民间香包技艺,更重要的是激活、再生传统民间香包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实现对民间艺术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在传习所,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手工爱好者。在传习现场,她会亲手把她多年制作香包的手艺和经验传授给前来观摩学习的学生们,认真耐心、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示范,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更远、更广的领域。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王秀英中药香包逐渐成为畅销、甚至是抢手商品,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海外订单应接不暇,再加上村里电商平台的扶持,目前产品已远销巴拿马、菲律宾、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带动周边500多人就业,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香包制作队伍。 订单量上去了,但她依然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传统手工工艺传承的高质量要求丝毫不敢松懈,“确保质量,不求数量”,这是王秀英时常告诫自己和徒弟们的箴言。正是有了精益求精的品质保证,王秀英中药香包越来越受欢迎。
香包真棒,贾汪真旺!如今,王秀英又开发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产品,通过小小香包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