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孟子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孟子》视为家传户诵的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其实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