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新时代民营经济的特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关系等问题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专访。
主持人:请问新时代民营经济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哪些方面?
刘迎秋:新时代和旧时代怎么区分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社会大转型不断走向深入的时代。中国经济在转型,全球经济也在转型。在中国,经济正在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全球经济也正在从原来的由一两个超级大国主导向多元、多极化转型。近年来出现的逆全球化,提高了全球经济运营的成本,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这种情况表明,世界经济的格局与架构也在发生重大转变,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均收入已经接近1万美元,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GDP总量是3600多亿元,人均GDP仅200多美元。前后比较,差距巨大,甚至是天壤之别。
时至今日,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和缺乏灵活性的僵化体制已基本不复存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体制已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已经由原来的小、散、低层次、低水平、低发展规模转变为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并不断走向国际化的状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获得大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最显著特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概括指出的。我国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做出了“56789”的贡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主持人:您觉得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下,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刘迎秋:是的,当前我国经济仍然处于稳忧交织状态。前几天,中央政治局对中国经济形势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趋势估计。一方面,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很多指标好于预期;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众多挑战。例如,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6.4%,与去年第四季度持平,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经济的转型与调整任务尚未完成、实现根本好转尚待时日,还不能说经济下行的轨迹已经触底。当然,如果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灵活适度、审慎超前把握到位、政策实施效果较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回升到6.4%以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仅表现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率上,还表现在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大转型上。当前我国市场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转型的要求,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加上美国挑头搞逆全球化,实行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出口增长。因此会对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关心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说明大家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我国现阶段,60%以上的GDP是民营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中民营企业占到70%甚至更高;在就业上民营企业占到了80%以上;在新增就业中民营企业更是占到95%以上。因此,民营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
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民经济要实现更好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势在必行。而要使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有一个更好、更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发展,还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加强学习、提高企业管理和治理水平,要勇于创新,要增强企业凝聚力,要善于冲破困境,谋求和实现更大更好发展。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的阻碍,这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做出应对部署。各地、各部门也迅速行动,陆续做出了一系列应对安排,包括大幅度减税和大力度降费等。可以预见,一旦政策扎实落地,民营企业的税费及缴纳的各种规费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就会明显下降,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会更好。前几天,我们到深圳做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调查,发现深圳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健康,根本的一条就是政府重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政府还特别注重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少用或尽可能轻用行政直接干预手段,所以深圳才能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天堂。
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连续近二十年走在全国前列,原因虽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也同深圳一样,就是政府不是代替企业,而是帮助和指导企业,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顺利发展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就好。
主持人:民营投资在制造业方面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当下,民营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迎秋:最近这些年来,民营企业在制造业中的整个投资规模和投资比重,产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即制造业所占比重在逐渐减少。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较,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相比较,它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是一个基础的行业,是一个需要扎扎实实进行技术研发与应用、产品设计与包装、企业生产与管理、产品制造与市场投放的实体企业,所以制造业是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支柱。
怎样发展制造业,党中央很重视。通过各种政策的调整,我国制造业从原来的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从粗放式规模发展转向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大量新技术的注入,在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制造技术的同时,也对企业投资产业的结构调整及质量提升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主持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为民营企业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这些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刘迎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5日的政府报告中郑重宣布要更大规模减税、更大力度清费。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相对于美国,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仍然较高,如果加上各种收费,企业的负担是相当重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遇到的乱收费大概有300到500种。最近进行清理,凡是没有政府文件的收费一律取消,有文件但不符合规定的收费也一律清理。国务院也做出了全面部署,要给各类企业降低20000亿元的税负,同时再对各种摊派和收费进行一次大清理以降低几千亿元的缴费负担,这样一来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大幅下降。
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出总值不变,减税降费即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如果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变,减税降费便意味着企业的相对收益和利润均明显上升。企业利润增加,意味着企业发展可支配资金或者企业申请贷款的抵押能力提高。因此,大规模减税、大力度降费,不仅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而且有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给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后劲,推动企业成长。
当前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正常条件下,减税降费有助于形成“拉弗效应”,从而会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但是,由于政府的经常性开支无法等比例减少,因此,减税降费后难免遇到可支配财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怎样节流、怎样减支、怎样增效、怎样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减轻企业的负担等,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我的建议是,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政府冗员来缩减开支;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用好国家减税降费的政策。这样民营企业才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您认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关系是怎样?两者如何取得平衡发展?
刘迎秋:目前我们国有企业数量并不多。除了中央管的近百家以外,各省也有一些。包括金融系统,以及一些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系统,国有部门占据相当一部分比重。国有企业从数量上来讲所占比重很少,不超过10%。如果加上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大概占50%。但从就业来讲,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就很少了,占不到20%。
经济活动要靠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产权上讲,国有企业是国家为主进行管理和运营的企业;民营企业则是民间为主,由百姓管理和运营的企业。民营企业的英文我不是用的private,而是用的non-governmental(非政府的),或civilian(公民的)来表示。我不认为我国的民营企业是传统意义上英美等国的私人企业,我们的民营企业是百姓企业,是中国人民的企业,不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企业。有人说我们的民营企业是私人的、资本的,这种看法已经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现实,传统的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民营经济。百姓企业这个词不是我创造的,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讲的,中国的民营企业是百姓企业,中国的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
所以新时代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家管理的经济组织与民间管理的经济组织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的、公共的和局部的、私人的、对立的关系。国企和民企都是中国人的企业,它们之间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