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加春:水族青年凭读书走上县长之路
2019-05-09 11:45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张加春,男,55岁,贵州,原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

    张加春:水族青年凭读书走上县长之路

    火塘边支起一个小木架,木架上垫着个小石块,松柴燃起照亮了整个屋子。小时候,张加春就是借着这种松柴照明读完了借来的《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本本书。摇曳的火苗烧焦了半边头发,满屋的糊味儿,坐在旁边拉着纺车的阿妈,拎起用竹片烤弯而成的火钳挥舞就是一棒,在他的阿妈眼里,读书是个不务正业的事。

    那时候,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别说是区公所,就是在公社,能点上煤油灯那也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更别说是在偏远的水族山村了。张加春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能够上学是因为老师的家访动员才得以让他走进学校的,要不然谁愿意送娃儿去读书呢,一个学期几块钱的学费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对于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水族家庭是何等的困难,更困难的是他的阿爸阿妈认为,读书不会变现成饭吃,砍柴、下田、种地、烧火、煮饭才是家里的正事,而读书这种被当作“叛逆”的行为是要挨打的。

    1982年10月,18岁的张加春满怀信心地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火热的军营。来到部队,望着连队书架上一排排的书籍和各种报刊,他两眼放光,他清楚这些书刊不用求人借,更不用买。于是,在训练之余,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吸取书刊上的营养,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天至少读一到两篇文章。《解放军报》《国防战士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成为了他每天必看的读物。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他都要认真地撰写心得体会。后来,他觉得写心得体会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了,便开始一边阅读一边按照书刊上的写法撰写日记。他尝试着用各种文体和写法把每天的工作、生活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锻炼,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就开始撰写新闻稿并投给报社。不久,《国防战士报》《大理报》《贵阳晚报》等发表了他的文章,这让张加春信心大增,他更加深刻地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

    1984年4月30日,云南边境的木棉花开得正艳,著名的者阴山战斗打响了,张加春作为主攻连的一名战士参加了此次战斗。在部队攻下山头后进行战事修整时,他也不忘阅读和写作,他把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新闻稿投给报社。他的写作才华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这也让他成为了部队中的“明星”。

    1985年10月,张加春退伍复员,返乡后的第二天,他就用自己的退伍费到书店买了一大堆书和一辆自行车。白天他挎着军用包,带上采访本,骑着自行车,走村窜户采访,晚上就把采访的内容写成新闻稿投给报纸杂志社。就这样,一篇篇带着乡村气息的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杂志上,甚至还有不少文章发表在《贵州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这让张加春备受鼓舞,他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学识。1993年,张加春成为《黔南报》的记者,他开始写深度报道,他写出的文章深受群众的喜爱,一时成了报社的著名记者,这些成就与张加春酷爱读书、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1998年张加春由一名记者转变成为黔南州委宣传部的干部,2001年又担任黔南州委宣传部的副部长。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张加春觉得他对知识的需求更大了,读书学习也由单一的新闻、文学扩大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的书籍。书读的多了,思路也就开阔了,他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撰写文章。不久,他把自己写的文章加以汇总、整理、修改,编成一部书,叫作《困境与出路——从黔南看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2006年,张加春担任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副县长,一年后,他又任职县长。身上的担子重了,事情杂了,矛盾多了,工作压力大了,但无论有多忙,读书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他的办公桌上、书柜里、床头边,各类书籍、杂志、报纸摆放的整整齐齐,就像一个小型图书室。政治、哲学、历史、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张加春样样涉猎。特别是经济、政策、法律类的书籍他最爱看,这些书对他的工作帮助很大。

    2014年,张加春调到黔南州政协任职后,他开始一边潜心读书,一边思考和总结自己任职县长的工作经历,于是,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下自己的人生。这部《县长这个官》已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回顾过往,张加春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对读书的喜爱,也正是坚持不懈地读书和学习改变了这个从贵州偏远山区走出来的水族青年的命运。

[责任编辑:张晓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