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季压西、陈伟民:一对夫妻两“书虫”
2019-05-09 12:17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季压西、陈伟民夫妇,江苏,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教授

    季压西、陈伟民:一对夫妻两“书虫”

    1979年,军校毕业的陈伟民被分配到云南深山某部。偏僻的驻地,看书、买书着实是件难事,这让嗜书如命的陈伟民难免着急。有人悄悄告诉她,单位里有个叫季压西的小伙儿,也是个“书虫”,你找他借借看啊!

    姑娘的矜持最终没能熬过书瘾。犹豫了几天之后,陈伟民鼓足勇气敲开了季压西宿舍的门。

    “你这有鲁迅的书吗?”陈伟民站在门口,话刚出口,脸已红到了耳根。

    正在看书的季压西,抬头一看,眼前站着个秀气的姑娘。半天他才回过神来,赶忙应承着“有,当然有”,把自己所有的鲁迅著作一股脑儿都搬了出来。

    《彷徨》《呐喊》《野草》《朝花夕拾》……陈伟民一本一本地借,季压西一天一天地等。从读书体会到人生理想,两个人的交谈越来越多,两颗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越靠越近。

    一次,陈伟民到北京培训,恰好赶上第二届全国书展。她写信给季压西,问他有没有想买的书。季压西很快就回信了,但都是些问候和叮嘱,对购书之事只字未提。陈伟民明白,季压西是不好意思麻烦自己。于是又写了封加急信:“机会难得,想看什么书?把书单列一下!”

    季压西最终还是没能经受住“诱惑”,一口气开出了50多本的书单,并附言:“你挑一两本买就行了……”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就收到了陈伟民寄来的邮包,九成的书都买到了。闻着油墨的芳香,季压西知道,书籍已经为他选定了今生的新娘!

    婚后的小两口生活节俭,但在购书上从来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那年,季压西进城开会。上午的会议提早结束后,他便上街溜达,逛着逛着就走进了附近的图书城。让季压西欣喜的是,在这里找到了一套妻子梦寐以求的英文原著。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他拿出身上的全部现金买下了这套书,“囊中羞涩”得连午饭也没有吃。

    1995年,季压西在读书时偶然发掘出了“语言障碍与中国近代史关系”这个潜藏的课题。当他真正进入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学术“黑洞”,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甚至金钱,绝对无法完成。

    面对繁重枯燥的研究,季压西好几次都想打退堂鼓,但陈伟民却在身旁为他鼓劲:“歌德花了60年时间写成了《浮士德》,司马迁倾注毕生心血修《史记》,学术研究哪有轻轻松松的。老季,坚持住!”对季压西的研究领域,陈伟民原本完全是个外行,但为了支持丈夫,她也帮着一起查找资料、核对出处,硬是变成了内行。

    花费了17年的业余时间,夫妻俩的心血终于催生出硕果——《中国近代通事》《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从“同文三馆”起步》等3部中国史学著作付梓出版。上海东方卫视参考这些著作,制作播出了3集电视纪录片《英语撞进紫禁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多年来,季压西夫妇一直保持着共同的读书习惯——无论工作多忙,每天睡前都要读至少20页书。季压西曾算过一笔账:每天20页看似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是7000多页,相当于额外读了20多本书,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就非常可观了。所谓“近朱者赤”,有一对爱读书的父母,儿子也成长为不折不扣的“书迷”。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最喜欢的就是走进父母的书房,到书海中尽情徜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深谙此道的季压西和陈伟民不但乐于借书,还主动向爱好读书的同事朋友们赠书。这些年,他们将自己收藏的300多本英文工具书,陆续捐赠给了学校图书馆。面对感谢和赞誉,季压西幽默地说:“我家就是个‘精神粮仓’,欢迎选‘粮’,拿走不谢!”

[责任编辑:张晓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