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祥
(藏书家,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杨庆祥出生于1934年,11岁参加八路军,革命、工作之余,惟以购书、读书、藏书为乐事。他70年的收书、读书记,也是70年中国历史的印记。
1948年,杨庆祥跟随部队进入刚刚解放了的吉林市,头一次大开眼界,知道世上有书如海。出于求知欲望心切,他萌生了买书念头,借钱买下了一套黄板纸线装的《永乐大典》,500本书,堆满斗室。从此以后,他一有工夫就到旧书市淘书,陆续买到很多好书,包括《史记》《古文观止》《周易全解》、段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书。
杨庆祥最初买书和读书,是实打实的为了识字和练字,尽快脱盲,以适应工作的需要。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夕,他被评为省直机关学习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同年12月入党。站在新的起点上,他继续向文化知识进军,进入工农速成中学,三年读完初、高中全部课程。高中毕业时,语文、俄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全部考取100分,成为吉林省和东北人民政府通令嘉奖的“三好学生”。
1956年到1985年,杨庆祥担任吉林日报社记者,共29年。这构成了他读书学习的第二个高潮。“反右”与文革期间,在高强度的劳动条件下,他学习不辍,每天晚上挤出一小时读政治书籍。
1985年,杨庆祥从一名小记者,擢升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一年后改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五年后,转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条件改善了,他开始购置大量近现代书籍。1993年1月,杨庆祥被选任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他拿出三个房间藏书。两年后,他凭借藏书20000册被评为“吉林省十大藏书家”。2004年春,杨庆祥本着“书不专私,把个人藏书变为公共文化资源,未尝不是好事”的初衷,捐出100柜藏书,以“敬贤书斋”为名,整体入藏长春市馆。
退休后,杨庆祥每天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一边看书一边作读书卡片,20年来,作了一万张卡片,其中仅历史方面的就有1000张,人学方面的700多张。步入古稀之年后,他正式出版了小说、电视剧、散文、诗歌、法学专著共18部,差不多每年就有一部新书面世。此外还写了一百多篇小文章。在80岁生日前夕,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批准他为会员。2001年,杨庆祥再次当选长春市“十大藏书家”。
杨庆祥说,他是受益于书的,每本书都是他的朋友、每本书都是他的老师。一个人只要读起书来,就会感到自己非常渺小。他勉励年轻人,读书是为祖国而学、为中国梦而学。
贫寒的家境注定让人多经历挫折,18岁的她含泪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只身前往深圳打工。梦想不灭,奋斗不息,终会赢得人生的精彩。她靠不间断地读书,一路从大专、本科再读到硕士研究生,从最初的生产一线女工,到公司的人事干部,最后到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当选全国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