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萍
(总参信息化部石家庄干休所离休干部)
公孙萍1915年出生,其家庭乃名门望族,父亲公孙长子是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老同盟会员。他的名字有来历,当年,父母为躲避迫害,逃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他在这个岛上出生,父母给他取名公孙岛。1938年,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公孙岛抛弃学业,奔向延安,参加八路军,长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那个年代闹革命是要掉脑袋的,他没有告诉家人,也没有告诉未婚妻。从此和未婚妻杨咏萍音讯断绝。后来,为了纪念未婚妻,他改名叫公孙萍。
公孙萍一生酷爱学习。他说:“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先后通读了马、恩、列、斯的相关著作和《毛泽东选集》。他在阅读之余,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离休以来,他的笔记有780多万字。因为爱读书,关心时事,喜欢思考问题,100岁高龄的老人仍然思维敏捷。
公孙萍认为,学习使人长智,也使人长德。学习使人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使人懂得要多做好事,多帮助他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1938年在八路军陕西洛川随营学校当班长时,就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带头勤俭节约,建立“班银行”,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建校募捐中,他不仅带头将仅有的十几元钱捐出,还将自己戴了3年多的订婚戒指捐给了组织。1980年离休后,他积极为“希望工程”献爱心,多次为贫困地区学生捐款捐物。老人在日记中写到:“我是一名战争的幸存者,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没有理由去享受,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贫困地区的孩子仍然上不起学,我应该帮助他们。”2012年10月下旬,因救山火严重烧伤的河北省井陉县固兰村女支书樊吉荣,在公孙萍捐助下,完成了第二次手术,恢复良好,并再次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她逢人便说:“是老八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公孙萍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副军职离休干部,他的老伴也是一位离休干部。然而,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离休34年来,他身上始终是一身旧军装,家具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房子也没装修。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三不”:不买新衣服,不进饭店,不上街理发,把工资捐给不知姓名的贫困学生。1996年石家庄军分区在赞皇县革命老区建一所“八一”希望小学,他捐款500元;1997年为赈灾捐款800元,同年为修建石家庄市民心河工程捐款1000元;1998年我国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他为抗洪一次性捐款2400元;2002年在总参通信部组织的向贫困地区学生献爱心活动中捐款1000元;2002年在支援全国贫困灾区行动中他又捐款3300元。捐了多少,他从来也不记。据干休所工作人员不完全统计,他近年捐款累计达三十余万元。早在18年前,他就立下遗嘱:“在百年之后,自愿献出所有存款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给党组织,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他对子女说:我没有什么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立足于社会。
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也可以很大。他来自新疆,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当家乡被人误解的时候,一种力量在猛烈撞击他的内心,他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新疆人的模样,他写书出书向世界讲述真实的新疆。简单真实的镜头和书写中传递出一种沉静且直接的力量,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里,一个人的力量会被不断放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