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赵法生:到孔子故里普及乡村国学教育
2019-05-09 20:41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赵法生:到孔子故里普及乡村国学教育

  赵法生生于乡村,自幼喜爱读书,得亲友资助,在农忙中一直见缝插针读书,一路考入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由此与国学结缘。三年前,赵法生到孔子故里普及乡村国学教育,一年大变村风,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风气的改良之路。他的事迹被《新闻联播》重点报道。

  赵法生:到孔子故里普及乡村国学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以“把传统文化传下去,让国学精粹活起来”为题,采访报道了赵法生在山东泗水在乡村国学教育的事例,节目时长7分钟。

  赵法生生于乡村,自幼喜爱读书,家贫,只能借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母亲反对看闲书,但本家一位姑母很支持,故能在农忙中一直见缝插针读书。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党政机关,后从事金融工作,均有所成,但自己并不满足,最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并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由此与国学结缘。

  三年前,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一带做乡村调研时,赵法生发现这里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许多老人处于老无所养状态。村风也存在不少问题,邻里纠纷,干群矛盾,偷鸡摸狗,打架骂街,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这显然与传统文化被破坏有关。那么,在现代条件下,传统文化对于社会风气的改良还有用吗?能否在这里做一个古代文化的传承实验?如果在孔子的老家都不管用,那么,所谓的儒学复兴也就是一厢情愿了,这就是他从事乡村儒学的最初想法。

  为此,他自掏腰包,花费了六百元钱,从书店买来《弟子规》,准备给村民开课。村主任开始还以为他要给村民开会,说老百姓不会来听的,村里多年开会都开不起来。他说服了村主任,一家一户走访,说明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记下每家的电话,讲课前每家都打电话通知一遍。为了吸引村民前来听课,头几次课,他还准备了一些肥皂盒毛巾之类的生活用品,坚持听完课的就有一份,提升了人气。结果,村民发现《弟子规》中的道理很实用,对于孩子教育和家庭和谐都有好处,从第三次开始就不用发放纪念品了。第一个乡村儒学讲堂就这样诞生了。后来,由于村民反应良好,先后在圣水峪镇建设了七个乡村儒学讲堂,并发动了一批乡村志愿者队伍。

  村民尽管喜欢《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但是,他们多数没有文化,更不懂古文,对于课本上讲的道理也感到难以理解。赵法生在当地社会调查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编写《弟子规》和《孝经》辅导材料,加入本地的许多故事和他本人在乡村生活的经验,深受欢迎,每次课后的辅导资料成了村民的抢手货,尤其是那些本地的故事,村民更喜欢。

  乡村教学的效果令人振奋,一年之后,一些村民告诉他,说村庄变了,尤其是孝道方面,现在已经没有人公开不孝敬老人。不仅如此,村里酒后骂街的人近乎绝迹,小偷小摸明显减少,邻里关系和村风大为改善,村里乱倒垃圾的少了,人们宁愿多走几步将垃圾倒在坑里。

  赵法生从事乡村儒学教育已有三年半,每月去讲学两次,每年去24次。乡村儒学建设的成效,受到村民和当地领导的支持鼓励,现在已经在山东各地推广开来,并延伸到了北京、河南、湖北、江苏等省市。

[责任编辑:张晓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