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康尧:生活需要读书引导
2019-05-10 18:24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周康尧:生活需要读书引导

  周康尧1950年出生在贵州,小学时虽是“三好生”,却因“家庭政审”过不了关,而不被正规中学录取,于是只好在15岁小学毕业那年,到一座破庙里新办的半农半读中学就读,并在两年后回乡务农。1967年周康尧17岁,面对父亲“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诲,他发誓永不弃书,并制订了自学课程表。之后,他又自学完髙一的语文、数学和物理。

  回乡第二年,“三线建设”在农村招一年期临时工,因为报酬较少,无人愿去。但周康尧觉着这是一个见世面、学人见识的良机,所以毫不犹豫便报了名,被招去后也不觉得亏,干活也十分卖力。

  在工程队里,他依旧喜欢读书、钻研,躬行“未行学艺先学礼”,以致做小工不两个月即转为学徒工,做学徒工两周后,他便由“百家子弟”(没有指定师傅带的学徒工)成为“粉水王”的徒弟。师傅暗中选徒时,不单看这两个星期里的敬业行为,还考识图能力以及对操作规程的表述,最终,好学的周康尧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外出打工时,周康尧肩上所挑总是一头行李一头书,所以同人总笑他“假斯文”。但周康尧因好学而成为民工中唯一能和设计师技术交流的人。两年后,因设计师的推荐,周康尧被建设单位借去做技术监理。之后1990年,周康尧下海做生意,但生意一败涂地,生意上的伙伴纷纷叛离,就剩下一屋书相伴终日,这使他突然感到:财富殁了,学富不是在还么,学富既在,又何愁财富不来?

  周康尧坚持阅读,读书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作为社会苦力时,书籍是他的随身伴,在他作为商人时,书籍是他的诤友。在每一个工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厕所侧边、废弃窝棚,他在一切可读书的地方都手不释卷,而且这些书都使他明白很多人生哲理,也很好地帮助了他。

  17岁时,他再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时,才逐渐懂得办事认真、整齐、不拖沓不仅是在完善事情,还是在点滴地完善人生。20岁时读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使他认定一个人须严于现实的人生盘算,才是负责的人生。比较《红楼梦》,冈氏的“人生盘算”不同凤姐的“机关算尽”,是人的存在价值在有索取必有奉献。22岁翻阅鲁迅的《呐喊》,即看到民族的劣根尽在其中,而且有些就在自己身上。10年后再读《呐喊》兼读中国的兴衰史,才认识到一个不时深刻反省的民族,是任何强敌都不可征服的。而立之年在凤岗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此书的最后说:“人类的未来,在希望和等待中。”他认为,希望是等不来的。

  10年间孜孜不倦地读书和伏案练习,周康尧孕育了一部长篇小说《人之途·情之囧》(又名《饥饿和爱》)。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审定出版。当接到作家出版编辑电话告知书稿通过终审时,周康尧在父亲遗像前肃立良久,深鞠一躬,感谢父亲指引他走向读书人生。

[责任编辑:张晓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