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柔性电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雪教授在对话活动上演讲。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杭州7月14日电 (记者孙自法)“发展柔性电子技术,追求的是‘刚柔相济’,并不是‘以柔克刚’”“柔性、刚性各有优势,把它们好的地方融合在一起,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慢慢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混合柔性电子学就是怎么把柔性部分跟刚性部分结合在一起”……
第二届柔性电子国际学术大会7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举行,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对话系列品牌活动“科学麻辣烫”,在大会期间推出“柔性电子技术:改变人类未来”主题对话活动。多位业内专家解读柔性电子技术发展应用趋势时明确表示,近年来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应用前景广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传统的刚性电子技术及产品,而是要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刚柔相济”发展,共同造福人类生活。
“我个人更喜欢刚柔相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晓东直言,很多东西需要和谐共存,过去几年有关柔性电子有很多(刚柔相克)这种讨论,慢慢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混合柔性电子学就是怎么把柔性部分跟刚性部分结合在一起。
他认为,柔性电子技术与传统的刚性电子技术不会“谁取代谁”,而是共生关系。柔性有柔性优势地方,刚性也有柔性做不到的优势,大家把好的地方融合在一起,做出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刚柔相济。
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柔性电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雪教授领导的研发团队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两款柔性芯片。他指出,这两款首发的柔性芯片的整个电路上面有一些硬质器件和材料,但芯片整体上是柔性,这也刚好体现出“刚柔相济”的发展思路。
冯雪介绍说,柔性电子技术可以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信息器件、系统的刚性物理形态,可实现信息与人、物体、环境的高效共融,实现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显示以及能源的柔性化,更好地实现“万物皆互联”。现阶段,柔性电子技术在生物医疗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包括在无创血糖测量、光电血氧传感器、坐骨神经电信号采集、类皮肤柔性变形传感器、类皮肤柔性压力传感器等柔性医疗电子产品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他强调,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人吸引在一起,通过彼此碰撞以提供不同的思路及问题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昆士兰大学教授保罗·伯恩(Paul Burn)表示,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学习,求同存异,以促进更多的合作,促成更多的创新及研究成果,也需要各个国家的携手合作。
图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晓东在对话活动上演讲。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陈晓东称,柔性传感器在可弯曲、可变形、可折叠状态下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5G时代即将来临,把人体所有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柔性传感器连接起来,就能实现“人体联网”。目前,柔性传感器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突破诸多技术挑战。
本届大会期间,旨在推进柔性电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柔性电子学术联盟(Flex.net)也在杭州正式成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沈洋教授表示,柔性电子技术是一个宽泛的跨学科概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而该技术本身有一定前瞻性,特别适合风险投资来创业。新成立的联盟旨在建立一个汇聚产学研资融合平台,可为柔性电子技术研发、创新、应用、创业、融资提供全链条服务,同时还将参与制定柔性电子技术行业标准,保障行业生态健康。
他说,中国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在世界上至少是处于并跑的地位,现已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很好应用,下一步还将在人机交互、类人机器人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应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