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才能让戏曲传播的更好,哪怕就是元素,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方式。
芦琦:只是一个手势或者说变脸,或者只是一个理胡子的动作。
张玉玲:吸引进来才能给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芦琦:是的。
张玉玲:王老师,在您的平台上,您是怎么解决两种领域的差距。
思享无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敏慧在圆桌论坛环节发言。摄影:光明网记者潘迪
王敏慧:我特别同意谢老师说的,他认为这是戏曲最好的时代,我也觉得这是戏曲最好的时代。因为新媒体通过技术可以触达到的用户更加多,范围更加广泛。我认为不管是戏曲还是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灵魂。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比如说交互,可以实时的台前幕後的展现。有很多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熟悉戏曲,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不了解它的底蕴,不了解历史,也不了解整个戏曲背后的传承。没有传播就没有传承,怎样通过传播让戏曲更好的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但要相信它一定是最好的时代。
张玉玲:其实传播也是传承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只要你的传播受众大了也是在慢慢的传承。
陈老师,您在进行直播尝试的过程中,您怎样有意识地和观众进行互动?
陈霈然:我做黄梅戏,京剧和我们安徽有渊源。黄梅戏是地方小戏,不会像京剧那样进行专门的研究,很多的东西不是很规范。我在传播的时候,我会利用大视频,我的字幕和我的内容相匹配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一种诉说的方式。还有就是在直播平台的时候,我也会唱一段与大家进行交流。我新创了一个作品,是马老师20年前唱的作品,这是黄梅戏的花腔小戏移植过来的。这样的形式观众听着会有一种交流的感觉,他也会从中学到戏曲的东西。我们不缺少媒体,媒体会越来越多,戏曲也会越来越繁荣,但你要懂戏曲,这是一个难题,我觉得可能需要我们主播做桥梁嫁接。
张玉玲:作为翻译,怎样把传统文化的语言能够翻译成现代可以听懂的语言进行传播?
陈霈然:我为什么做戏曲,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老一辈的黄梅戏演员,我的母亲也是黄梅戏的演员,我从小在黄梅戏世家长大。我自己很喜欢新生代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在进行尝试,更好利用这个平台和主播,这是我的一个荣幸。
张玉玲:要做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结合,要做创新。刚才您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的创新。
陈霈然:作为我们主播,我们既要了解传统的东西,又要了解新生代的东西,所以才能很好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