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赵虎,甘肃省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提起敦煌非遗保护工作,不得不提起敦煌市文化馆馆长、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虎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敦煌非遗的萌芽发展到今天敦煌市提出“一会四区”中重点以非遗为核心内容的“敦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得到文化部的首肯;从敦煌非遗工作的起步到今天的非遗保护项目在全省86个县(市)位列前茅;从潜心保护传承非遗到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落户敦煌。多年来,赵虎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敦煌非遗文化强烈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为敦煌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为敦煌非遗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占有一定分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连续六年他带领的班子被评为“五好班子”、“发展型班子”,多次被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连续八年年度考核为优秀,还三次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个人获2017年全国非遗十大人物评选全国百名候选人之一。现担任甘肃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结缘非遗重搜集
时间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当敦煌非遗保护工作还未起步时,他已经开始了非遗抢救收集工作,他用当时广播电台的录音设备(老式广播开盘录音机),组织城乡敦煌曲子戏的演唱艺人,录制了一批敦煌曲子戏(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经典唱段,收集了一大批艺人手抄剧本,他的及时抢救和悉心记录换来了几十盘沉甸甸的一手资料,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时空绝响和难忘的敦煌印记。他重视组织非遗的田野普查工作,近些年来,搜集、挖掘、整理非遗线索300多条,拍摄图片8000多张,录制音、视频资料9000余分钟,这些资料不仅见证了他多年来的呕心沥血与孜孜不倦,同时,也成为打造敦煌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有力基石。
出版资料勤创作
他情系非遗,尽心尽力,先后于2009年、2012年、2017年伏案整理、校订、主编出版了《敦煌曲子戏第一集》,《敦煌曲子戏第二集》《敦煌曲子戏第三集》;收集整理出版《敦煌民间歌曲集》,编辑出版《敦煌现代歌曲集》;整理编辑出版《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和《敦煌民间传奇故事》等书籍,使得敦煌曲子戏的传承发展告别了传统的口传心授,促进和加速了敦煌曲子戏的传承方式和进度。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传承,他还创作导演了大型《敦煌曲子戏十八扯》,将敦煌曲子戏中的经典唱段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搬上了舞台,还将传统的《老换少》、《小放牛》、《打懒婆》等40多个戏剧搬上舞台,选送的剧目先后获得了两届新疆曲子戏艺术节的最佳创作奖和突出贡献奖,其创作理念和方式独树一帜,为现代演绎传统树立了有效蓝本。组织新编了《田园新歌》、《水月敦煌》、《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胡杨村记事》、《抢婆婆》等多部具有代表性的新创剧目和现代剧目。
非遗试点落敦煌
2016年,在他的极力争取下,我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落户敦煌市,为了推进此项工作,他经常在乡村、社区走访搜集资料,伏案头改写剧本,在无数个通宵达旦中,精心采选了一批敦煌曲子戏经典唱腔、唱段及剧目,于2016年初,请专业的摄制组成功录制43出经典敦煌曲子戏、44个曲子戏曲牌,22个经典唱段。通过后期的修改、处理、数据上传,目前已高质量的完成此项工作。作为全省首个非遗数字化试点,他的努力无论是对于数字化成果建设还是敦煌曲子戏的有效保护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这种专业化的录制,对地方非遗传承所开启的筚路蓝缕之功定当为史所记。
基础工作有亮点
他还重视扶持建立非遗传习所多达33个,先后建成非遗传习基地6个,在创建第一个窦家墩小学非遗传习基地后,全市几十所学校开设的特色教育课都是非遗项目课,全市的非遗传承人成了香饽饽,经常活跃在学校的课堂上,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诠释了非遗进校园的真正意义,目前在传、帮、带的传承中,敦煌曲子戏、敦煌剪纸、敦煌古代舞蹈、敦煌石粉绘画技艺、敦煌汉简书法等多个非遗项目已融入全市中小学课堂,正如星火燎原般熠熠生辉。
他注重项目与企业的合作,在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建成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联合西北五省区文化馆创建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敦煌)基地”引入非遗项目,巧妙的将非遗抢救性保护的成果和生产性保护有效结合,让产业化项目与非遗结缘,实现双赢,为敦煌非遗有力传承和发展趟出一条可行路径。
为推进非遗保护成果,策划建成具有实物展示、声光再现、活态传承、现场体验等,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1个,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数万人,有力弘扬了敦煌非遗文化传播。
他注重非遗申报,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4个、酒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2个、敦煌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8个,县级市非遗项目保有量位列全省第一,近几年两次获得省级先进非遗保护单位。
他注重非遗项目实践,先后7次举办敦煌曲子戏大奖赛;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敦煌曲子戏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并获立项1次;申报获得国家层面非遗专项保护资金2次;他关心传承人生活,走访慰问从未停歇,与民间艺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甘于寂寞,笔耕不辍,发表非遗保护传承文章多篇。
宣传交流多实践
他注重非遗文化交流,极力推进非遗文化交流走出去和引进来,他多次组织国家级项目敦煌曲子戏、省级保护项目敦煌绘画、敦煌舞蹈、敦煌彩塑、敦煌书法等参加跨省市的艺术节、非遗展览、非遗论坛、学术交流、高校展演;还邀请北京、上海、西安、安徽等地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来敦煌进行演绎、交流;积极组织承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非遗学术、演出交流活动《丝路翰逸》,引进福建南音、十番锣鼓、江南丝竹等非遗项目走进敦煌;组织成立全国大学生高校联盟,主张让全国艺术系大学生走进敦煌,开发以非遗项目为主文创产品,对外宣传敦煌文化。
为了广泛交流非遗保护成果及经验,拓宽非遗工作思路,他在2015年、2017年先后两次主动策划、组织、联络西北五省区各地非遗保护中心、群艺馆、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工作人员、业务骨干两次到敦煌进行学术交流论坛,进行非遗保护成果经验分享和工作交流。会议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加强了西北五省区兄弟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而且就非遗保护工作的诸多方面达成一致,开创了当下非遗保护工作共谋合作发展的有效方式。
遗产日活动树品牌
2017年——2019年,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由他组织带队考察采风、具体实施的“丝路记忆”•2017年——2019年甘肃省及西北五省区非遗展演活动。活动荟萃西北五省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展示、展演、贸易、论坛为一体,集中展示了西北五省区文化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文化精粹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三年来,他以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为宗旨目标,开拓创新,放眼西北,通过三届“丝路记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拉近了非遗保护工作这之间的距离,也开拓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为敦煌非遗保护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三届“丝路记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开创了一个县级馆领导者的业务水平和事业之心。
多年来,他不忘初心,徜徉于非遗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弘扬、创新的道路上,兢兢业业,不吝小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怎样做个非遗传承的有心人,文化继承的事业者。小事攻于细,生命亦精彩,这些平常而不平凡的工作,占据了他生命的全部,但对他而言,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对非遗工作热心和努力无不激励着他奋力而上、永不停歇。(王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