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刘魁立,1934年9月出生,男,汉族,河北省人,中共党员。1961年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副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中日韩)会长,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上世纪80年代始,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主编;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8种)、《中国民间文化丛书》(50种)。学术专长为民间文学、民俗学。近年来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前,身为博导的刘魁立一直在象牙塔里做学问。如今,刘魁立终于可以学以致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在他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重的是它们所体现的民间文化内涵,因为这些内核的东西损失起来是很快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也随之不同,因此它们就显得更加珍贵。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就在于这些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要求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具有完整的保护规划,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濒临灭绝。我看了浙江开出的这份初拟名单,这些项目都很有代表性,但是否濒危我就不太了解了。里面好多项目不仅仅是浙江自己的,更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影响深远。比如龙井茶叶生产技艺,我不知道在现有的茶叶制作过程中还保留了多少,但它显然是杭州人智慧的结晶,对于茶文化功不可没。它的相关文化内涵应该得到非常好的保护”。刘魁立介绍,从目前全国各地反馈的信息来看,浙江在保护工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进行得非常好,在对老艺人的寻访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赵艳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