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北京东直门与西直门内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交通要道口,一个是北新桥,一个是新街口。这两个路口一东一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路口的四周都是商店众多,人员车辆来往不绝,是非常热闹的商业繁华地区,凡是老北京,没有人不知道这两个地名的。然而新街口为何称新街?北新桥为什么没有桥,这两个地名往往令人迷茫,甚至还引发出不少猜想。其中关于北新桥的名称就产生了一段很动人的民间故事,在北京民间流传很广。
据说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定都北京之后,便命刘伯温与姚广孝修建北京城,经过一番辛劳,终于建好了北京城。在刘伯温回去向皇帝汇报交差的时候,只留下了二军师姚广孝。海中的孽龙听说刘伯温走了,认为进行破坏的时机到了,于是带着龙子顺着地下泉水的水脉就向北京悄悄走来,打算对新建的北京城进行破坏活动。北京过去泉水很多,由与各泉眼大都设有镇物,孽龙无机可乘,只有北新桥左近有一个泉眼没设镇物,于是孽龙就在这个泉眼撞出了地面,使得北新桥一带全被大水淹没,附近老百姓都遭了殃。姚广孝知道后马上赶到北新桥施法把水镇住。孽龙和龙子一见立即亮出宝剑杀了过来,姚广孝也拔出宝剑与二龙战到一起。按实力来说姚广孝如果单斗一龙,占有绝对优势,但独战二龙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正在姚广孝应接不暇的时候,忽见半空中云光一闪,孽龙就负了伤。姚广孝与龙子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正在发愣的时候,忽听有人大喊:“快捉拿小龙,我乃大宋岳飞是也。”姚广孝一听非常高兴,有岳元帅在,士气大振,一剑就把小龙扎倒,随后把孽龙和龙子锁了起来,关到了北新桥附近的一个海眼里。在通往海眼的深井中栓了一根大铁链子,两条龙被紧紧锁在深深的井底下。为了镇住孽龙,姚广孝还在海眼之上盖了一座岳王庙。孽龙在被关进海眼的时候,问姚广孝:“我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呀?”姚广孝说:“很简单,这座桥旧了以后,就是你出来的日子。” 孽龙要重新出来,那还了得,老百姓不是又要遭殃吗。为了不让孽龙出来,这座桥从此就被人们称作了北新桥,永远也旧不了。据说后来有好事之人想看看井里到底有没有孽龙,于是就往外拉铁链子,铁链子往外倒出了半地也不见头,这时忽然听到井里发出嗷嗷的吼叫与哗哗的水声,吓的好事者连忙撒手,铁链子又回到了井里。
北新桥路口东北一带原先确实有一座精忠庙,据民国时期的《北平旅游指南》卷一载:庙在“北新桥东”,“正殿三楹,建筑精细,内奉岳飞像,作甲胄装。其面不向正南,作东视状。”威严凛凛,人视之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每年旧历元旦和正月十三开庙,而十三日开庙的时间长达五天之久,入庙游逛之人络绎不绝。据说庙内确有一口水井,井内也确有一根铁链,但并没有拴着什么孽龙。北新桥路口东北原有几条胡同,分别称箍筲胡同、金太监寺、报恩寺胡同和王大人胡同,1965年以北新桥为名将箍筲胡同改为北新桥头条,同时将金太监寺并入;报恩寺胡同改为北新桥二条;王大人胡同改为北新桥三条,同时将八仙庵并入。
其实明代对北京城的改扩建,与刘伯温、姚广孝都没有关系,因这两个人在明初政治斗争中,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于是便被赋予了许多神话性的传说,具有神一样的超凡能力。这则民间故事即很富有想象力,借助北新桥有名没桥的特征,再联系到周围有一座精忠庙的现实,便绘声绘色的演绎出一则有关北京城的民间故事。根据清代中期的文献与地图来看,北新桥一代原先是有桥的,清末以后桥才被拆除,所以这则民间故事我们大致可推断出应该产生于清末之后。
北新桥一代既然有桥,就应该有河或有沟。北新桥周围现在分布的都是胡同,已没有任何河流水系的痕迹,然而根据清中期的北京地图就会发现,在北新桥的东南部,并不全是胡同,而是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塘。在乾隆时期的《首善全图》和《宸垣史略》一书前面的附图之中,这个水塘标绘的都很清楚。但到了清末,在北京的地图上水塘就已干涸不存在了,原水塘的所在区域已经成为大大小小不同的胡同。可见清中期到清末,这片区域变化很大。其实从现在的一些胡同名称和走向上,我们还可以找到水塘存在的痕迹。
在东直门内大街以南,九道湾胡同之北有一条胡同叫石雀胡同,但清末文献记载的却是石桥胡同,位置就在水塘的北部边缘地带。石桥为什么改成了石雀,因为石雀的雀字一般读作Què音,但在北京雀又读作Qiǎo(巧)音,石雀与石桥读音很相近,可见石雀胡同乃是石桥胡同之讹。既然胡同以桥为名,这里就应有桥。除石雀胡同外,在其附近还有板桥胡同,船板胡同(今东四十四条)和北沟沿胡同,这些胡同名称也都是原先这一带有过河道沟渠的证据。北京的街巷一般都是横平竖直,而九道湾胡同因其走向多曲折,于是在北京便成为一条小有名气的胡同,成为胡同拐弯最多的代表。为什么这条胡同多有弯曲,原因就是水塘干涸之后,这条胡同是在水塘不规则的边缘地带形成的,故名为九道湾。
在乾隆时期的地图上,北新桥东南地区不仅有水塘,在北新桥十字路口处还明确的标绘有一座桥。这座桥为南北走向,由东四北大街到雍和宫大街在路口处即由桥上而过。既然桥是南北向,桥下就应有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小河或沟渠,这条小沟渠与北新桥东南方的水塘应相互连接。
板桥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地名,在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收录有板桥者的地名,但并没有北新桥,北新桥这个名称直到清中期的地图中才正式出现。说明明代由交道口东大街向东出东直门的时候,这条路当时并不是一条十分顺直的街道。在北新桥一带应略微向南弯曲,在过连接水坑的沟渠时,人们所经过的是板桥。由于街道不顺直,所以到了清代,对这条路进行了改造,东西取直后,于是在道路交叉路口便出现了北新桥这座桥。因其在板桥以北,故取名北新桥,即板桥北面的新桥。
清中期后,河道与水塘逐渐干涸,逐渐被填没而改为胡同,北新桥也被拆除没了踪影,只留下了北新桥这个地名,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新街口泛指新街口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与西直门内大街相交处左近,也是北京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区。既然称新街口,就应该有一条街是新建的,否则就不可能叫新街。哪条路是新建的呢?这要从北京城的演变过程来了解。
忽必烈建元大都之后,新街口正处于元大都之内,新街口南大街与西直门内大街都是大都城内重要的交通通道。元代的积水潭面积比现在大得多,新街口向北不远就是积水潭的湖岸,所以新街口北大街当时应是由路口通往湖边的一条土道,土道的长度比新街口北大街短得多,两侧建筑也比较少。后积水潭日渐内缩,形成几个南北相连的小湖,就是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北海与中海,明初又开挖了南海,这才有了中南海之名。由于积水潭水面内缩,新街口向北距离积水潭湖岸的距离逐渐加大,形成了大面积空旷之地,由是沿土路两侧房屋建筑逐渐增多,土路也逐渐形成了一条新的街道,就是今天的新街口北大街。于是新街与西直门内大街、新街口南大街相交的路口便被称为新街口,即新街的路口。
光明网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