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专题频道> 视频专题> “我家的故事——脱贫攻坚奔小康”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5-12 17:30

  【专家点评】

  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的四川藏区,宣告全域脱贫摘帽,这一天来之不易。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2013年年底,那时的四川藏区,24.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63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0.1%,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2%。这里是四川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近年来,四川全省下足“绣花”功夫,以不胜不休的决心,坚决打赢藏区精准脱贫攻坚战。

  打赢这场硬仗,关键在于精准的措施、有力的队伍和群众的奋起。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四川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切准脉搏,精准施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9+3”免费职业教育、开展包虫病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全面完成“溜索改桥”……四川紧密联系藏区实际,推出一系列综合举措。

  当然,再好的举措都必须得有人来落实,抓好党建、建好队伍是一条重要经验。四川全覆盖落实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的“五个一”帮扶力量,6300余名驻村帮扶干部克服高原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倾情倾智、用心用力开展工作。他们与本地干部干在一处,一支决战决胜的攻坚铁军战斗在扶贫一线。

  任何外力也无法替代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藏区才能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四川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政策养懒汉”和“福利陷阱”,树立“多干多得、早干先得”的良好导向,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形成好风气。

  回顾这场硬仗,我们发现取胜的根本在于始终遵循为民宗旨和树立新发展理念。大战伊始,四川省委省政府就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上率下、聚焦问题,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在藏区全面吹响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层层传导扶贫攻坚压力的“集结号”。2013年,四川开始实施藏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2017年,四川制定加强脱贫帮扶、加快飞地园区建设、实施人才振兴工程等4个配套意见。

  不忘初心,但怎样才能践行使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四川藏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只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全面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新体系才是“脱贫捷径”。四川出台考核办法,明确对藏区32个县不再考核GDP。在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四川藏区注重改变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物质生产要素投入的局面,以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驱动,形成“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的良性运转格局。四川藏区实现全域脱贫摘帽,是中国特色脱贫经验的重要实践成果。

  (作者:翟琨,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2日 05版)

[ 责编:董腾飞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