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距离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越来越近,“非遗购物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各大电商平台蓄势待发,上线的非遗产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各地也推出了本地版的“非遗购物节”,集中展示当地的非遗产品;此外,非遗相关的直播、短视频、微博、微信层出不穷,全社会营造了一个红红火火的线上非遗“大集”。停留在指尖的链接、妆点在屏端的图片,打通线上线下、连通传统和现代,正奉献给消费者一场穿超时空的非遗“盛宴”。
“非遗购物节”像“618”“双11”一样,是“无中生有”的电商节,吸引眼球,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它不仅仅意味着能在电商平台上便捷地购买到非遗产品,更要理解为涌动创新的动能,是一次政策理念、运行机制和营销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整合资源、凝聚关注、植入产业、放大文化,激发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内生活力。
当城里人开始在路边“摆摊”时,广大农村的非遗人却在电商平台“练摊”了。 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非遗购物节”主动担当和作为,带领非遗人率先复工复产、复业复市,从线下走到线上,从乡村走到城市,自力更生,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抓手。非遗不坐等扶持和救急,从传统生活中走来的非遗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依然能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可以活态传承,昂首挺胸地活在当下。
“非遗购物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等有关部门支持。政府部门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和资源,只是顺势而为,出了一个创意和品牌,就激活各电商平台各显神通,撬动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吸引消费者争相体验。 这次“非遗购物节”最大的特点是,非遗不再是停留在文化和非遗传承人的“小圈子”,而是不断跨界、不断出圈,和电商融合,和媒体传播融合,和广告营销融合,激发了民间的非遗创造力。政府无形的手,市场有形的手,共同推动形成了关注非遗、了解非遗、使用非遗、热爱非遗的良好氛围。
好棋一着,全局皆活。
传承人与时俱进,学习了电商技能,让自己的品能够一键接入到电商平台上,减少中间环节,直接获得收入;能与消费者点对点地及时沟通,了解市场需求,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和创意,让自己的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
电商平台因为有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的上线入驻,非遗产品丰富了,文化话题和文化含量剧增,既“拉新”,接入了一批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又“稳旧”,增强了对原有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忠诚度,迅速积累了平台最想得到的流量和黏性。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选购非遗产品,线上云游四方,打卡传承人,开启非遗之旅、领略非遗之美。每一件非遗产品都有动人的故事,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浓缩着前辈人的生活智慧,包含着手艺人的精湛技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时指出,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有技艺的温度和厚度,有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非遗的魅力打动着消费者,非遗的深厚滋养着欣赏者,非遗的精神鼓舞着爱好者。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当消费者发自内心地去选购和发现时,会由衷地为我们的文化自豪,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消费,汇成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有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推动,“非遗购物节”这个活动会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以后每个“遗产日”的“标配活动”和消费者期待的“保留节目”。
一个有内涵、有生命力的新品牌,从今年“遗产日”起航。(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