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展现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奔小康征途上攻坚克难、脱贫摘帽的动人场景、创新做法和亮点成效,反映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市委网信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四川省委网信办、云南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青海省委网信办协办,华龙网承办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决战脱贫攻坚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8月3日启动,将通过短视频、H5、MV等多种形式展现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站 重庆巫山县
巫山县2014年底识别贫困村120个,贫困户20592户66564人,贫困发生率13.7%。经过精准动态调整,系统内实有贫困户24632户89665人。2018年8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月4日上午,云采访走进重庆巫山县,经过2个多小时的线上畅聊,百余位网络记者了解到巫山县因地制宜,特色脱贫的工作经验。
政策好,我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凌晨4点,天微亮,刘敬春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不觉累,政策这么好,我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是多年来支撑他的信念。
2010年,刘敬春的长子出生,却患有先天性唇裂,为给孩子治疗,家里没了积蓄。祸不单行,一年后,刘敬春本人又患上了腰椎结核,导致椎体骨质破坏,为治病欠下20余万元的债务……
“那时候几乎陷入绝望的状态。”年近40岁的刘敬春,一边说,一边微微弯着腰打理着葡萄藤。“好在国家政策好,帮我脱贫,让我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现在病好了,还有了这片葡萄园。”
现如今,刘敬春的身体已经基本痊愈,葡萄园的产业规模也越做越大,还带动周围十几个贫困户一起脱贫。“县里把我评为最美脱贫榜样,我感到很荣幸和自豪。现在政策好,更要好好干”刘敬春说。“今年,预计葡萄的产量将达到3万斤,产值实现20万元。下一步,打算继续提升葡萄品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过这来观光、旅游、采摘。”
从一筹莫展、面对绝望的一张苦脸,到干劲十足、满怀希望的一张笑脸,刘敬春的脱贫故事正是巫山县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特色脱贫的一个缩影。
农工结合 产业脱贫
“能长出石榴树的土地也适宜脆李生长。”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也是想带着大家一起脱贫。2019年底,聂章华决定把村里的石榴林流转过来,发展脆李产业。
事实上,在此之前,聂章华一家就发展了400余亩脆李,儿子聂海做为村里培养的技术骨干,在管护好自家脆李园的同时,还为村里其他贫困户提供技术帮扶。去年,脆李亩产达3000多斤,他实现纯收入十余万元。成为村里种植脆李大户示范,目前,聂章华所在的花竹村已发展1580亩脆李,共带动全村63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农产品抗风险弱,市场价格变化大,会直接影响果农收入。要想让农民靠种脆李脱贫可持续,推进“巫山脆李”的长远发展,巫山县这几年一直在下大功夫。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要体现在当前能脱贫,更要注重长远能致富。巫山脆李要走得长远,要想办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真正实现产业振兴。”巫山县扶贫办主任朱钦万称,巫山县正抓紧建设冷藏室,与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保鲜技术保持脆李最佳口感。在产品深加工上对李子酒、李子汁等系列新产品进行开发。并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聂章华把脆李种好,巫山县把产业做强,农工结合,共同推进“巫山脆李”的长远发展。农民富了、乡村美了、产业兴了,脱贫攻坚的路会越走越坚实。
从“卤蛋店”到“农家乐”
2008年,龚克艳从深圳回到老家巫山县建平村。因为家里的房子紧邻省道,龚克艳和丈夫一起在路边开店,做起了给过路车辆加水的生意,每年的收入约有1万元。
随着巫山县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自驾游客也多了起来,为了日子过得更好些,龚克艳在店里卖起了卤蛋等小吃,生意也比只给车辆加水好了很多。
去年,龚克艳夫妇在与老房子一街之隔的地方修起了一栋小楼,经营了11年的 “卤蛋店”升级为“艳姐农家乐”,不仅店面扩建到200多平方米,龚克艳还在小吃店的基础上新增了民宿经营等业务,吸纳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户就业。
从年入一万到雇人经营农家乐,龚克艳的生活是越来越甜,得益于巫山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扶贫模式的推广,许多和龚克艳一样的人,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经过2个多小时的连线采访,我们看到,在巫山县的脱贫攻坚中,通过发展脆李、柑橘、中药材等特色效益产业,稿农工结合、产业脱贫,走出了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光明网记者 范子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