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西昌城区出发,行车80多公里,翻过两座大山,再走20多分钟,抵达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看望慰问当地彝族群众,这个地处大凉山腹地、不为人知的小村子,受到全国关注。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这个偏远的山村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
搬新家 住新屋
“这就是我的房间!”12岁的吉好有果一脸兴奋地介绍她自己的房间。在城市里,每个孩子有一间自己的卧室不是稀奇事,但对于吉好有果和她的姐妹来说,却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
2020年7月16日,吉好有果在新家院子里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看望慰问当地彝族群众,村民吉好也求家,是他看望慰问的第一户。
那时,他家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还是19年前他结婚时,父母为他修建的。正屋就一个房间,面积不到20平方米,既是堂屋,又是卧室,还是厨房,里面摆放了四张床,还有烧火做饭的火塘,十几年来一家7口人就挤在一间屋里生活。房间内光线昏暗,从大门进入屋内,还要弯腰。
2019年2月11日,是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统一搬家的日子,吉好也求提着一个装衣服和日用品的大麻袋,女儿吉好有果和她的姐姐、妹妹分别提着鞋凳和被子,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和村里其他28户村民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成为首批搬迁户正式搬入新家。新家距离老房子步行约半个小时,面积100平方米,四室一厅,外带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储物室,房前有院坝,屋后是公路,出行也非常方便。
三河村新居
搬家后,吉好也求将卧室空的地方利用起来,开了村里第一个小卖部,主要经营零食、日用百货等商品。小卖部正式营业后,每天下午,他家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都会到他家买点零食、饮料、啤酒,拉拉家常。随着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吉好也求买了一个大大的货架,还把小卖部搬到了新房左边的储物间。小卖部虽只能在吉好也求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才开门营业,但每月也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刚好够妻子带着3个孩子在西昌读书的生活开支。
2019年2月,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集中搬进期盼已久的新家
有事做 有钱赚
三河村位于凉山腹地,平均海拔2520米,为高寒山区,只能种植一些土豆、玉米这样的耐寒作物。土地产出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2015年,全村355户、16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1户、789人,贫困发生率为46.47%。
“我们真正的贫困问题,从根本上看还是产业布局有问题,最终导致老百姓的收入低。”昭觉县副县长廖宇超分析道。近几年,三河村通过种养殖土豆、光叶紫花苕、乌金猪、西门塔尔牛、蜜蜂等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满足温饱以外的收入增加。同时,三河村还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对三河村旧址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旧址原貌保存,新旧村落对比,展现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乡村振兴典范,带动当地村民致富。西昭高速路通以后,西昌到这里不到半小时车程的交通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城市游客来到这里休闲度假。
从事现代农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村领导班子也深谙这一点,并积极推动农民夜校、网校课程的开设,教授村民种养殖技术,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吉好也求以前在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打工时每天工资只有80到100元,通过夜校的泥瓦工课程培训后,他的工资就涨到了240元到250元一天,工地还给他提供了三餐。
除此之外,政府还给用户免费发放手机,教他们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一些年轻的村民就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农产品,价格要比统一收购更高,村民通过运用互联网增加了收入。村里还支持并鼓励村民外出务工,2019年,村里劳务收入达364万元,实现年务工人均收入2.14万元。
有学上 上好学
昭觉县造成贫困的原因多重交织,其中被当地人称为看不见的贫困则是教育贫困。据副县长廖宇超介绍,三岔河镇群众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5年,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基数大,当地人多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近两年,昭觉县通过户籍、学籍、“六有”系统比对,对排查出的历史遗留8530人疑似失辍学学生,通过随班就读、集中编班、学业补偿、送教上门、远程教育、免缓入学等办法,全力以赴开展劝返复学和学业补偿工作。本学年度,小学入学率达到99.1%、初中入学率达到98.64%,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达到100%,适龄人员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取得新进展。
昭觉县还于2015年10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切实帮助彝区农村学前幼儿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为接受义务教育打好基础。学前教育学生由2013年4227人增长至2019年24063人,学生增长了6.7倍;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人平均分由2013年61.24分增长至2019年110.18分。
如何在贫瘠的高寒山区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个凉山深处的山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如今三河村的村民们正依托党的扶贫政策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双优势,笃定前行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光明网记者张静 照片素材来源于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