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太仆寺旗的草原上,大自然赋予了时间两种颜色:丰草季,广阔无垠的绿把时间染绿;枯草季,生命由盛转衰,时间渐渐褪为枯黄色。
在太仆寺旗“母亲水窖”项目村群众心里,生活也有两种颜色:没有“母亲水窖”前,诸多不便把心情染灰,时间也跟着蒙尘;有了“母亲水窖”后,绿的绿,红的红,颜色归位,生活和心情都变得斑斓,草原上的时间也因此折射出迷人的七彩。
调查显示,“母亲水窖”项目每投入1元,获得的社会投资回报是5.6元。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脱贫攻坚,因为“母亲水窖”项目的落地,有了5.6元+的“母亲水窖效应”。
“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成为草原上的新地标
5.6元+撑着生活的底气
太仆寺旗紧邻张家口,位于锡林郭勒草原最南端,对游人来说,这里拥有迷人的察哈尔风情和辽阔的草原风光,对草原上的居民来说,这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而生活,总要有些支撑,才能过得有底气。
张艳梅的日子里,最让她“没底”的事情就是水。
张艳梅家住骆驼山镇营盘沟村王排长营子,在草原的深处。这里虽是农区,但因为天寒地薄,收成少,村民们还是要通过养殖补贴家计。张艳梅家养牛,这些牛是她最重要的家当。而她的这些“家当”每天除了吃草,就是喝水。
夏天因为天热,一头牛一天要喝三次水。一头成年牛喝一次水要喝光两三个水桶,六十多头牛,一天就要消耗五百多桶水。
这么多水,从前他们需要走很远去打水。后来张艳梅自己花了两万块在家附近打了小机井,但是因为井浅,出水量有限,四口井也不够他们家的牛喝。夏天最热的时候,他们还是得把牛赶到五里外的水坑,带着干粮,一走一天,牛喝饱了,人也晒干了、累瘫了。
从前走很远到浅井里打水
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吃水不再是力气活儿
同属太仆寺旗的贡宝拉格苏木海图瓦窑嘎查是牧区,“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外人眼中的诗意,却是海图瓦窑嘎查人水里的沙子,水里的羊粪牛粪和微生物超标。冬天遇上“白毛风天”,劲风吹起大雪,漫天雪白,二三十米外,方向难辨。这样的天气,牧区人也得去井口结冰的井边挑水。
那时候,他们吃的不是水,是体力和意志。
2018年开始,“母亲水窖”项目在太仆寺旗四个自然村实施,协助太仆寺旗将脱贫攻坚的战役打到了地下一百多米处,让草原人的日子深深扎根大地,幸福生活从此有了一百多米的“底气”。
“母亲水窖”掘地一百五十多米,为王排长营子带来了甘甜的深井水。
“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成了海图瓦窑嘎查草原上的地标,也是牧民们生活中的地标。水变甜了,日子有“底气”了,烧出来的奶茶味道都不一样了。
有了水,养牛简单了许多
5.6元+旺了草原的人气
贡宝拉格苏木海图瓦窑嘎查有37户人家,曾经为了改善用水,家家打有二十多米深的手压井。手压井打水是个力气活,因为老年人压不动,家里的年轻人不敢出远门。现在自来水入户,年轻人再也没有顾虑,可以走向远方。
因为“母亲水窖”的扎根,家乡已经改换面貌,和城市一般无二的生活“水”准松开了年轻人飞翔的“枷锁”,同时也成为他们和家乡最好的纽带。对草原上的年轻一代来说,乡愁是一个不起眼的水龙头,他们在一头,“母亲水窖”在另一头。远方是暂时的拼搏,草原却是心中舒适方便的家。
“母亲水窖”给了草原人走得出去的选择,也让更多人“回得来”。
在王排长营子,几幢新盖的房子在蓝天下格外出挑。这些房子,是返乡人的手笔。这里曾经因为没水,人家走得只剩六户。现在水把草原的魅力激活,出走的人家又兴致勃勃地回来盖起房子,准备重新开启草原生活。
有了“母亲水窖”,曾经冷清的草原,再度热闹了起来,毕竟有水相伴的草原生活是怡人的。少了打水取水的烦恼,张艳梅也有了养花弄草的心情。她家新建了锅炉房,不仅窗明几净,就连花花草草的每一片叶子,也都是干净的。
雨水洗净蓝天,“母亲水窖”洗净她的心情
同村59岁的张桂兰除了养牛,还养了4只鸭子、4只鹅和21只鸡。她大笑着,窗台上养的西红柿秧子,在她的笑声里翠绿着
水给了万物生长的可能,让草原的日日夜夜有了不一样的“人气”、五彩斑斓的“生气”和红红火火的“热气”
“母亲水窖”走过的二十年,是解决妇女及其家庭安全饮水的二十年,也是帮助项目地群众拓展收入渠道的二十年。调查显示,除了直接的家庭生活用水, 70%的项目村表示集中供水直接帮助牲畜的出栏量实现了增长,30%的项目村表示“母亲水窖”项目帮助他们增加了外出劳动机会和外出务工时长。这70%和30%的进步,落到个人的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幸福。
“母亲水窖”让太仆寺旗草原的风景更加靓丽,为人们带来了与华丽丽的风景相配的生活。
现在,草原的天空有多辽阔,草原人的生活就有多辽阔。
这辽阔,叫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