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你笑起来真好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首页> 专题频道> 视频专题> “你笑起来真好看”决战脱贫攻坚看西部 > 正文

【你笑起来真好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来源:青海新闻网2020-08-20 15: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报道)一清早,拥军就忙着将牛奶打包,店铺里奶香四溢。

  铺外排起了队,牛奶收自老乡家,好喝且新鲜,顾客都认可她。昔日为供儿子上学卖光了家里的牛羊,如今生意蒸蒸日上,儿子争气做了中学教师,日子过得很殷实。

  青海最美的草原——金银滩。

  几公里外的草原上,牛羊惬意地吃着嫩草,隔了一条乡道,庄稼则在拔节生长,温暖的阳光下,山风吹拂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这里是农耕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多民族集聚,青稞、油菜是传统作物,牛羊是优势产业。

  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这一现实困境,像一副千斤重担压在这里。瘠薄的草场和土地磨砺着女人们的生活技艺,男人们为打工奔走四方,无论他们如何坚韧,获得的还是并不稳妥的光景。

  这里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由西宁一路向西,近80公里的祁连余脉中,就可以找到这个名为“海晏”的高原小县城。

  如今,这个名字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途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聚脱贫、重产业、优民生一系列举措不断更始人们对于海晏的认知。

  2015年是海晏的历史拐点。此后,她的命运开始了对贫困的加速逆转。

  3年,马生泉打了一场“翻身仗”

  进入6月,草原初盛。

  县城中,马生泉的日子忙碌却幸福。

  马生泉是海晏县永强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经理,与一支13人的团队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居民送去干净和整洁。三年前,他们还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临近中午,马生泉接到电话,有顾客要打扫商铺。叫了3名工人,不到2个小时收拾完毕,600元到手,马生泉分了280元。

  “去年营业额50万,我个人收入就有6万。”见记者前来采访,忙着收拾工具的马生泉有些腼腆地说,“人穷不能穷志,勤劳就能致富。”

  海晏县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北接祁连县、门源县,东邻大通县、湟中县,南接湟源县、共和县,西邻刚察县。

  金滩乡新泉村,这是47岁的马生泉生活了大半辈的村子。家中有16亩山地,一年收成也仅够维持日常生活,母亲身体残疾,儿子还在上小学,贫困潦倒的生活让这个中年汉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2015年新泉村因国家政策整村搬迁到了县城中,土地被流转,马生泉一年能拿到1300元,但这远远不够维持家庭开支。之后马生泉成立了流动式家政服务工作站,打起了零工。一辆三轮摩托车、一些工具,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每天起早贪黑,一年收入不到8000元。

  眼看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也尝到了家政服务“甜头”,马生泉对于靠劳动摘掉贫困帽子充满了期待。不过,刚开始时马生泉很迷茫:有劳力、没本钱,到底怎样才能挣钱脱贫致富? 2017年3月,靠着产业扶持资金和东拼西凑的钱,马生泉成立了家政公司,当起了老板。

  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生泉当起了老板,日子忙碌却幸福。

  3年下来,马生泉陆陆续续与13名贫困户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他们购买意外保险。“我是贫困户,我也要带其他贫困户致富。”马生泉说,员工每年收入能到2万元,除此之外在县扶贫局的支持下每年还会进行业务培训。

  今年,马生泉公司的业务范围由家政服务拓展到土建工程、劳务信息传媒等方面,经营范围也从海晏县扩大到周边西海镇和刚察县。

  马生泉的“翻身仗”,讲述的是海晏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引导与帮助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今日脱贫模范的典型故事。

  “脱贫不脱贫,老乡说了算。”正如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改变了东达村发展的维度。

  东达村——“钱”景无限

  发源于海晏的湟水河,从金银滩草原淌过。

  日头渐高,寻得一块树荫地,张友龙拿出干粮,大口地吃起来。

  张友龙是东达村的村民,也是护林员。“这里的山、水、林、草、湖都要进行巡护,几天前在地里我还看见了黑颈鹤。”

  担任护林员,张友龙一年可以拿到14400元。“现在东达村的政策好,机遇也多。”张友龙的父亲当了村子保洁员,每年有7200元收入,两个孩子分别上小学和幼儿园,小学是寄宿制,村办幼儿园也离家不到200米,80岁的奶奶还可以领到高龄补贴,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挺有滋味。

  查看蘑菇长势的牛生有。

  “以前,750人的村子有20户是贫困户,其中13户因病致贫,3户是无劳力。脱贫要‘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我们村还有第三愁——愁娶媳妇!”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说,2015年前,东达村是海北州最困难的村子之一,“一年娶不来一个媳妇”,当地人都说,东达东达,不是“冻”(霜冻)就是“打”(冰雹),自然条件之恶劣可以想象。

  不能再穷下去了!从2015年起,东达村“激活”本村资源:发展蘑菇特色种植,田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成立3万平方米规模的养殖合作社。东达成功“破题”,一跃成为当地一枚象征幸福的标签。

  牛生有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蘑菇种植从2016年形成规模,当年纯收入就有13000元;合作社2019年牛羊出栏达7万头(只),总产值破亿,全村收入1700万元,村集体收入26万,养殖业成为支柱产业;4000亩土地如今10人照看即可,解放了全村471个劳动力;

  现在好了,“三不愁”实现了,嫁到东达村的姑娘也越来越多,村里150户人家,有90户家里都有了小汽车。

  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背后,是为周边提供的脱贫致富发展样本。

  离东达村不远的仓开村通过整合耕地,成立种植合作社和流转土地,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9.8万元。这些钱,村里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了红,并代交全村水费和部分医疗保险。

  以此为带动,东达村所在的金滩乡成立了“能人议事会”,号召“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私营企业积极认领贫困户助力精准扶贫。在东达村合作社中,有9名贫困户就来自于此,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

  向小康生活迈进,源于追求幸福的意志,抱团发展的力量,更有对原乡故土的热爱。正如哈勒景乡遵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相互供养的朴素法则。

  “种养循环”哈勒景乡“点草成金”

  夏味渐浓,草原和人心都萌动着一年之计,每一颗牧草都被期望饱满。

  全部美好,都有理由属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在奔小康的路上,产业发展不能一哄而起,项目单一、同质化的后果就是面临市场风险。”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党和政府投了那么多钱,如果没有让老百姓有归属感、自豪感,甚至优越感,一切都是徒劳。”

  聊着聊着,全生贵有些动情。

  全生贵是哈勒景乡的党委副书记,作为一个牧业乡,1700多人的乡镇人均草场只有360多亩。以前,牲畜多草场少,长期以往导致了环境的压力。在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抉择,哈勒景给出了答案——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

  永丰村草产业合作社正在开展青贮草料入窖。

  最近正是农闲时节,但才郎龙知布却没有闲着。除了要整修秋收机械,他还得照看通过无息贷款买来的160多只羊。

  42岁的才郎龙知布是乌兰哈达村的村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有两个身份,村里农机服务队的队员和牧民。

  “一村一品牌,主副业兼顾,全乡一盘棋”这是哈勒景乡现在的发展格局。乌兰哈达村劳动力多,在乡上的统一安排下,2018年成立了农机服务队,选出13名队员,利用投资购买的收割机和播种机与永丰村合作,实现饲草春耕秋收全程机械化。

  才郎龙知布每年春耕、秋收时最忙,作为拖拉机驾驶员,这4个月中每月能拿到2800元左右的工资。他说:“成立农机服务队,一方面服务了广大村民,一方面又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

  乌兰哈达村农机服务队缘于一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讨论。“每逢收割季,都有外地的收割机队到来,说明我们本地就有很大的市场。”全生贵分析说,而多年来牧民都只局限于非种即养的传统发展模式,尚未跳脱出“靠天吃饭”的思维。

  哈勒景乡下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三个行政村。有了农机服务队作为后盾,永丰村成立了以“草业+饲料”加工为主的合作社,保障全乡畜牧业发展根基,哈勒景村则根据自身优势成立合作社发展畜牧业。此外,乡上还建成了有机肥厂,进行牲畜粪污处理,使循环链更加完善。

  “这样一来哈勒景乡产业形成了‘循环’发展——‘农作物—饲料加工—草食家畜—有机肥加工一过腹还田’的模式。” “点草成金”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之前全生贵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了。

  土地对生存的滋养,没有人比百姓更理解。正如村里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只要多用心,土地不会亏待咱”。

  “美丽乡村”——东达村。(图片来源:祁连山报社)

  不久,草原上的花就会次第盛开,田间的油菜花也会绽放,美丽乡村扮靓海晏的“颜值”,也将其置身美丽的“花海”。

  而这背后是海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州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写下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实现从“贫穷落后”向“脱贫致富”华丽转身,从“脱贫致富”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持续迈进。

  “摆脱贫困,冀以小康,这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海晏县委、县政府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海晏县民政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张俊明说,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737户2328人,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

  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都有类似的后缀——“这样的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

[ 责编:张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