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九澧渔鼓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澧水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曲形式,历史悠久,群众喜爱。
九澧渔鼓起源于战国末年,始称“乓乓”。成形于唐朝时期,成熟于民末清初,因为渔人所好,故称渔鼓,又因流行于澧水流域一带,继而称为“九澧渔鼓”。
渔鼓艺人演唱时,左手抱筒并执牙板和钹,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执筷子击钹,其他三指拍鼓。演唱书目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居多,如《封神榜》、《说唐》、《杨家将》等,加上现代编写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唱本,新老书目多达五百余本。
上下句结构是九澧渔鼓的主要音乐特征。演唱由“闹台”开始,接着四句“诗白”,再进入“引腔”,然后转入“正板”,最后以“尾腔”结束全曲。根据情节需要,又有“导板”、“鸳鸯板”、“劝夫”、“骂妻”、“伸冤”、“对唱调”、“二流数板”、“三流数板”、“课子”等板式变化。一般而言,欢乐向上的为“宫调式”,低沉哀怨的为“徵调式”。
九澧渔鼓源于楚地,道具配置、唱词风格都留下了楚文化痕迹,特别是唱词讲究、章句整齐,这都是楚辞赋的影响。
九澧渔鼓演员集演唱、打击乐的伴奏于一体,“唱、做、念、打”皆为一人同时操作。
九澧渔鼓的演唱不拘场地,田头地边、茶馆酒楼,也可登上舞台。
九澧渔鼓的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可用声音、表情或形体动作,扮演各种人物,做到一人多角。
九澧渔鼓是澧水流域优秀民间曲艺代表,继承和保护好,对区域性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当前,九澧渔鼓受强势文化的挑战,面临着困境。我们正积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使九澧渔鼓不断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