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章哈,傣语音译,翻译成汉语就是会唱的人,也就是歌手。章哈作为傣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傣族章哈,主要流行于中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聚居区,以及思茅市的江城、孟连、景谷等地的傣族村寨。此外,还流行于老挝老族、缅甸北部掸族、泰国北部傣元人栖居地。2006年5月20日,西双版纳“傣族章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
传统章哈演唱有独唱、对唱两种形式。演唱时有两种伴奏形式:一种是以近似于二胡的拉弦乐器“定”伴奏,演唱内容多为山歌、情歌,是小伙子对姑娘倾诉衷肠的常用方式,称作“哈赛定”;另一种是以形似竹笛,但装有单铜簧片吹管乐器“筚”伴奏的,称作“哈赛筚”,有见什么就唱什么的即兴演唱,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还有固定唱本的叙事长歌等,多在喜庆场合演唱。
章哈演唱的唱腔,称“章哈调”。章哈曲调由五声音阶组成,每句唱词可长可短,比较自由,除末尾一个音节或衬词可以拖长以外,一般都与说话时的音长相近。章哈有别于一般民歌,叙事性较强并具有抒情特征,属于演唱性曲艺。
每逢年节喜庆,如傣历新年、关门节、开门节、上新房、婚嫁礼仪、小孩满月、升和尚等时刻,人们都要备好礼物,恭恭敬敬地去邀请几位有名气的章哈,到摆满酒席的竹楼上或者喜庆场所来演唱。这些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依然。傣族人民把章哈比喻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和“芳香四溢的鲜花”等,说明章哈与傣族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