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杨亚楠)10月15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的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主题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会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表示,上海大学自2015年参与非遗研培计划以来,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非遗国学传承和跨界创新的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也是全国100多所非遗研培高校的缩影。今年,上海大学将工作重点聚焦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提供整建制的非遗扶贫、教学及多元化的非遗新品研发项目。
图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在活动现场
以下为发言节选:
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总是呼吁文化发展新的使命,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阻隔了人与人的交往以及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非遗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居家就业、就近就业的优势,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疫情期间非遗扶贫的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传承人居家创作生产,管理者运筹帷幄,研究者埋头撰写,网络带货风风火火,所以2020年的非遗正在创造着新时代下的美好生活。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全国先后设立15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房和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在家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是非遗期间居家就业扶贫增收的生动写照。
推进扶贫开发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就是一个好路子。非遗扶贫让传承人传授贫困群众手艺,使他们掌握稳定的谋生手段,从而使其建立起对于生活的自信希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通过一双双巧手,铺就着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道路。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记录着一年以来非遗传承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非遗热已经悄然兴起,非遗已经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和进入年轻人的心里,每一年都在茁壮成长。
上海大学自2015年参与非遗研培计划以来,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非遗国学传承和跨界创新的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也是全国100多所非遗研培高校的缩影。今年,上海大学将工作重点聚焦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提供整建制的非遗扶贫、教学及多元化的非遗新品研发项目。
在非遗司的指导下,目前上海大学已举办10余期整建制的非遗研培,培养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带头人,形成当地非遗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积极发挥两个传统工作站的效能,为贫困地区提供外部资源的导入,通过跨界设计师时尚品牌、老字号企业、专业博览会的形式,集结多元社会创意力量,共同研发能够走进现代生活的新产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订单,帮助其通过传统工艺的生产创作达到扶贫的目的。
比如2019年在国家进博会前期,策划遵义藤编与凤凰自行车跨界创作,完成首辆藤编自行车设计,在进博会上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2020年已经完成首批生产制造和上线销售。比如今年上半年邀请上海老字号企业——哈尔滨食品厂与贵州遵义的赤水竹编进行跨界创新,推出竹报平安礼盒篮。礼盒篮的生产制作是由非遗传承人牵头,组织当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特别是贫困户人群参与,全部采用手工竹编进行完成,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两批订单。经过三个月的生产训练,在产能方面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今年9月上海大学驻青海伯乐传统工作站推出了英雄史诗和上海老字号企业英雄钢笔的跨界合作——钢笔礼盒套装。这是在文旅融合的思路下形成的文创产品,将在参与创作的传承人店进行销售,为传承人增加收入。10月即将推出的新品还有晨光文具和英式锻造跨界合作的格桑花文具系列,使用多元跨界创新的形式助力贫困地区发展和扶贫增收,不断探索非遗助力扶贫攻坚的道路,实现高效、知识服务社会的目标。
最后,预祝2020非遗年度人物推送宣传活动的圆满举办,这项活动如同光明日报和光明网的名字一样,给非遗传承看见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展望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周年,那一刻将累计产生100位年度人物,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非遗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脉络,感受到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何等珍贵。
当前,非遗传承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实践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历史使命,形成新的文化繁荣的局面,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健康发展的非遗传承发展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