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谭文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技能专家、“石油名匠”。他先后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领衔的“谭文波工作室”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1992年,从四川石油管理局技校毕业后,谭文波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他的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转业后进入四川石油管理局,是共和国的第一代石油工人。他给了谭文波答案:“年轻人,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参加工作后,谭文波在南北疆、青海都待了很长时间。由于年龄小,身体单薄,现场很多高强度的劳动他都无法胜任,一度是被大家忽视的对象。西部荒无人烟的油田现场,与家乡的秀美山水相比,反差实在太大。开始那几年,谭文波很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不服也好,自卑也罢,总之,年轻气盛的谭文波不想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他开始阅读一些专业书籍,自学工程与技术的知识,暗自下决心,要干出个样子来。
那时,其实他也没有找到确切的人生目标,只是碰到问题变得喜欢多想想,喜欢“瞎捣鼓”。厂房角落的一个房间成了他最初的工作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废旧零件。没事的时候,谭文波就捣鼓那些“宝贝”,每个零件都要摸透结构和原理,并加注自己的思考,吃住在单位是家常便饭。不知不觉中,谭文波居然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回头想想,他认为那段经历是突破自我最重要的原因。
2008年,在南疆工作时,一辆装载着德国液压系统的电缆车发生了故障。外国技术人员检查后,耸耸肩、摊开手说:“泵坏了、修不了、等着吧!从德国运到沙漠,少说也要半年。”说完,甩手走人。设备趴窝,每耽搁一天,都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听了国外技术人员的话,谭文波心里一百个不服气,他偏要试一试。把自己在厂房里关了三天,找技术资料,用废旧材料加工改造,还就让“德国造”又转了起来!事后,当时的设备科长非常高兴,到处宣传。后来,谭文波渐渐有了些“名气”。现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工友的反应都是:找谭师傅问问啊!
2013年3月16日,谭文波决定开展液压动力替代火药的桥塞坐封实验。他深知这次实验的危险性:液压设备的密封一旦存在瑕疵,120兆帕下的液滴飞溅出去,杀伤力堪比子弹,人被击中,会有生命危险。最后,他选择了周六休息日。这天,厂里只有门卫杨师傅。实验之前,他让门卫杨师傅远离场地,敞开大门。他在手机拨号界面上输入“120”三个数字后,郑重地将手机交给杨师傅:“你要是看到里面情况不对劲,就赶紧拨出去……”一切安排妥当后,谭文波一咬牙启动了装置。50兆帕、70兆帕、100兆帕……他死死盯住压力表,血液仿佛都凝固了,当压力增加到120兆帕时,装置安然无恙。
成功了!他握笔的手在颤抖,鼻子忍不住地发酸,赶紧记录实验数据。走出厂房后,刺眼的阳光让他瞬间恍惚,后背的汗水湿透了衣服,他仿佛获得了新生一般。最终,新型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成为集团公司在世界首创的自主产权技术,谭文波也获得了“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后来,有几家民营企业找到他,希望出高价购买。有一家上海的公司直接对他讲:你孩子今后出国留学的钱,我们出了!谭文波不为所动,很客气地拒绝了。很多人说他傻,缺心眼!他说:“钱,对我这个普通人来说固然重要,但不是我的全部。仅仅是为了钱,我可能不会这么拼。每次看到我发明的工具从井口顺利提出,那种喜悦,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2013年5月,西部钻探试油公司给他建设了“谭文波工作室”。随后的几年,他和工作室的年轻人相处非常愉快,一起做了很多小发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0年2月下旬,得知复工的消息后,他连续提交了3次申请。因为疫情在家隔离2个月,他就盼着能听听仪器马达的转动声!2月29日,谭文波赶到生产基地;3月2日,车轮压过厚厚的积雪,在初春的井场,他和大伙一直干到凌晨2点半。在返程的车上大家沉沉睡去,路边挂着积雪的梭梭渐次消失在视线中。虽然很累,但复工了,谭文波心里就踏实了。4月上旬,谭文波和团队们加快了第三代耐高温高压桥塞座封工具的试验进度。研发过程中,能自己攻关的就自己上,能自己解决的绝不外协,不浪费每一分钱!面对低油价,他要做出表率。
回首走过的路,他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现在,谭文波的柜子里依然收藏着老石油用的马灯、铝盔和厚棉服,还有他父亲留下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手抄本。那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始终都没忘。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走了27年,谭文波的梦想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