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团圆春节”主题课程实践活动——写春联。
2020年的最后一天,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幼儿园举行的“庆元旦 闹新年”主题亲子活动,让小朋友和家长们嗨翻了天。舞蹈、武术表演、亲子互动操、主题游戏……每个节目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整个操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在舞龙飞翔环节,家长们扮作龙头龙尾,带领着孩子们上下翻飞。孩子们学得很快,第二轮就三五个一起合作舞龙。顿时,十几条神龙同时“飞跃”,把操场搅得天翻地覆。
金狮下界也是亲子共同参与的游戏。家长舞狮头,小朋友舞狮尾,蹦蹦跳跳,时而成一字型,时而S型,家长和孩子们一同玩得不亦乐乎!
“年兽来了,快跑!”传说中的“年兽”会危害人畜、为人们带来坏运气,于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敲锣打鼓,为新的一年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
好欢乐的场景,好浓厚的年味,许久不见的“年味”又回来了。
“中国节润校园”赴云阳送教活动。
系统化推进 守住文化之根
让大小朋友过好中国节、爱上中国节,是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工作者最近几年一直在用心探索的德育课题。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比如放鞭炮、歌舞晚会等等,渐渐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大渡口区教委负责人说,经常听到一些孩子反馈,过节没意思,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热衷洋节、崇拜西方文化的趋向。如何让孩子们远离洋节,亲近、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关系到能否守住中国人文化之根的一件大事。
为此,大渡口区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出发,以“六大传统节日+七大现代纪念日+多元少数民族节日”为载体,成立6所学校为核心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课程组,指导、发动全区学校自主探索、研发“我们的中国节”课程。
大渡口区率先在全市以行政为主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为主干,组建“研究同盟”、“实践同盟”,序列化、系统化构建中小幼15年一体化区域活动课程。采取全域推进、区外联动,创新理念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机制和评价模式,研发出《课程大纲》《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手册》等一系列成果。
“主题活动课程体系具有课程主题化、设计一体化、内容活动化、评价多元化、资源本土化的特点。”大渡口区教委负责人说。活动课程除了具有共性的6个传统节日外,还纳入了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孔子诞辰日、烈士纪念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家庭日七大现代纪念日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藏族的雪顿节等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重点节日。
线上线下结合 传统习俗更接“地气”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在钰鑫小学教师莫焦焦执教的“绿色清明”主题展示课上,学习俗、写书信,“绿色清明”理念被完美呈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文明的祭祀方式呢?”课上,莫焦焦老师问到,“每年清明节我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踏青,以此表达对先辈的纪念。”“我知道的是扫墓、献花。”……同学们纷纷抢答,阐述自己知道的文明祭祀方式,课堂氛围十分热烈。莫焦焦还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动画片,向同学们展示文明祭祀行为。
同样这个清明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开展分学段联动,进行了“零碳祭祀铭英烈”、“书法寄语思英烈”、“网上祭奠英雄”等多种形式。在清明的时候写一封邮件寄给已故的先辈们。这份“作业”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有的写给已故亲人、有的写给革命先烈。
学生彭紫嫣说:“经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传统文化,也学到了许多‘文明祭祀’方式,踏青、扫墓、写信、线上祭奠,都可以表达对先辈的感怀。”
传统民俗在学校、老师的现代化演绎下,与时代接轨,也让同学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文化自信,要从青少年抓起。”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沈维安表示,创新的课堂往往能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树立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
“和美中秋”主题课程实践活动——制作月饼。
创新设计现代演绎 老气土气变“洋气”
中秋赏月吃月饼,似乎是中国家庭比较传统的庆祝方式,但在重庆市旅游学校烹饪艺术坊的师生眼里,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之外,还可以过得时尚精致、诗意盎然。
在杨菡老师的带领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情画意•和美中秋”主题班会。伴随着《水调歌头》的悠扬曲调,学生们不仅现场诵读了关于中秋佳节的古诗词,更结合烹饪专业特色,根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幸有佳节望乡处,花好月圆共相度”四句古诗词名句的含义,现场制作了四道与之相符的中秋菜肴,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与创意,以及精湛的烹饪技艺,引来现场掌声连连。
这场主题班会,让一起参观体验的师生们明白,中秋佳节不仅仅是赏月吃月饼,还沉淀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团圆意涵,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义。
同样的节日,在茄子溪中学,也变成品月饼、鉴月饼、赏月饼的“文化大戏”,赏月饼,通过观察月饼的演变,分析古今中秋节的变化,品析古今中秋流变之美;鉴月饼,通过对中西食俗的比较,厘清中西中秋节的差异,鉴赏中西节日文化之和;画月饼,通过对古今中外食俗的认识,设计月饼形状和图案,送给远方的朋友。
茄子溪中学学生罗扬感叹,“真没想到,从月饼发现这里面有这么多文化内涵,不知不觉自己的文化品位提高了。”
“尚爱端午”主题课程实践活动——版印画。
善用本土资源 中西结合聚人气
“中国节”的创新,必须是在植根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大渡口区坚持节日课程与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相融合,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渡口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马王场旧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重庆主城区域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小南海“龟亭”展现了古巴人交易市场的繁荣;义渡文化,抗战文化、钢城文化传承了大渡口的历史文脉……这些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大渡口宝贵的教育资源。
大渡口茄子溪小学结合节日节气设计的“孝善”主题活动,温馨母亲节、感恩父亲节等,就充分利用本土义渡文化资源,打卡家乡“孝善”景点,通过照片、微视频等,留下探寻家乡的足迹,在班级群里开展“打卡秀秀”活动,了解家乡孝善文化。
结合重阳节、国庆节,学校还组织学生深入“建川博物馆”“孝亲农场”“重庆市青少年孝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参观、实践,让孩子体验生命,铭记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一些学校甚至意识地将本土文化景观浓缩,“搬”进校园,南海龟亭、堰兴精粹、大江义渡、马桑澄溪……让每个学生从小对家乡文化耳濡目染。
本土文化资源与“中国节”课程的多元化结合,使全区学生得以广泛参与。近年来,全区累计10余万名学生积极参与节日课程活动,完成《实践活动手册》记录。自区大数据平台“我们的中国节”云课程开通以来,学生已发布活动“足迹”7万余条。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结合节日主题,学生创作了诗词、书画、手工、微视频等优秀作品万余件,编印《大渡口区学生优秀主题实践案例集》《大渡口区学生优秀原创作品集》等,向全社会弘扬和传播中国节日文化。
第二期课程专家论证会据统计,通过活动课程的实践,大渡口97.76%的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和意义等,较课程;98.49%的学生更加喜欢过“中国节”;96.1%的学生更加喜欢参与学校的“中国节”活动;90.5%的学生更加愿意参与校外的“中国节”活动;94.49%的学生更加愿意与家人、朋友等交流传播“中国节”。
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我们的中国节。
(作者:李达毅,以上图片由大渡口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