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一线”绽放光彩
——宁江小学传承“三线精神”的探索实践
作者: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校长张志勇、学校督导室主任教导处副主任熊刚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是伴随国家“三线建设”成立、发展起来的农村小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千辽宁人响应党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到水江建厂办学,宁江小学在原国营宁江机械厂子弟校和原国营宁江机械厂技工学校教育延续,“宁江”的“宁”是指辽宁;“江”是指水江。老一辈宁江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用理想信念践行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传承“三线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宁江小学紧跟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培育时代所需人才,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对立德树人作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印发文件,要求“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不断赋予爱国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宁江小学的教育征程中,“三线精神”一直被师生铭记!为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增进学生对“三线建设”及“三线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学校尝试将“三线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功能,赋予三线文化新时代教育内涵,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传承“三线精神”的构思与切入
纵观小学教材,与“三线精神”有关的教学资源屈指可数。宁江小学有着独特的“三线”历史和教育资源,由于对课程资源教育价值认识不足,传承思路模糊、方法单一、实效不强,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小学阶段“三线精神”传承选取什么着力点、用什么方式传承、传承到什么程度……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找准“三线精神”传承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的契入点,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首先成立了课改小组,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参观走访三线建设遗址或博物馆、聆听“三线”主题报告等活动,了解三线历史,感召“三线精神”。然后聘请专家、教授对学校课程设置、开发与实施进行专题培训与指导。并将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实践研究作为学校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一部分,实现教科研课题工作化、工作科研化,细化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通过学校集体研讨决定以“艰苦奋斗”为主着力点,本着边实践边完善原则,从完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打造特色实施文化育德、整合资源实施课程育德、推进家校实施合作育德等开展传承“三线精神” 探索实践。
传承“三线精神”的实践与策略
1.落实立德树人,确立 “守正出新”理念体系
学校以“三线精神”传承统领学校工作,提炼出“守正出新”办学理念,“守正”即:铭记历史,弘扬传统,守传统之正,守学问之正,守为人之正;“出新”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拘泥形式不固步自封,既要传承更要发展。确立“行正道、做正事”的校训,“行正道”即:为人正直,恪守正道;“做正事”是要做正确的事,做该做的事。以“红星齿轮”为文化符号,将“艰苦成就卓越、奋斗书写人生”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希望培养出奋斗、睿智、阳光、趣雅、敏行的新时代少年,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营造文化氛围,打造三线主题校园文化
学校以三线文化为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统领,整体规划建设注重文化传承的三线特色主题校园文化。走进校园,环顾四周,一事一物皆教育:青砖灰瓦的教学楼用它高大的身姿展示着“三线”的印记;茂密挺拔的香樟树,用它沧桑的树干记录着“三线”的回忆;斑驳陆离的齿轮印,用它釉红的锈迹诉说着“三线”的点滴.....漫步庄严的陈列室、凝视巨大的主题墙、端详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又现“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那段青春与汗水浇筑的三线峥嵘岁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穿行于学校的每个角落,理念墙、宣传栏、提示牌、主题墙比比皆是的 “红星齿轮”符号,廊柱上随处可见的三线诗词作品,教室黑板上方醒目的 “艰苦成就卓越,奋斗书写人生”标语,时时提醒师生铭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校史。精选书画,名人塑像、励志名言等内容激励学生奋进,陶冶学生情操;还设置美德主题墙,增加传统佳节、国粹及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提醒我们不忘传统。
3.坚持五育并举,开发“五位一体”课程体系
学校开展“三线精神”教育要素挖掘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将国营宁江机械厂三线建设发展历史和“三线精神”内涵进行系统解构、优化组合,坚持五育并举,聚焦核心素养,围绕“守正出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遵循“四个不一定要”原则(即课程教学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课程实施不一定要教师教、课程教学不一定要用教材、课程评价不一定要用考试的形式),将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各种各样教育内容都按“课程化”的路径和手段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开发以“铭记三线”“善思三线”“ 健体三线”“尚美三线”和“探究三线”为重点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功能不同,将课程横向划分为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拓展课程(三线+学科)、活动课程(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形式不同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逐步细化完善课程内容,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三线精神”传承课程化。
如:我们将彭德怀《咏攀枝花》纳入《诗意三线》拓展课程课程内容,同时将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拾豆豆》歌词内容改为彭德怀《咏攀枝花》诗词内容,作为《咏唱三线》拓展课程课程内容,增强了三线课程内容的文学性与趣味性。
4.促进全面发展,构建“五维一度”教学体系
学校通过阅读“三线”校本课程读本、参观走访三线遗址或博物馆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三线”历史,思考“三线精神”的本质内涵;指导学生开展讲“三线”故事、画“三线”主题绘画、唱“三线”诗歌、跳“三线”舞蹈、开展劳动实践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和感悟“三线精神”; 通过走进家庭、社区、敬老院、机关事业单位等宣传“三线文化”、宣讲“三线精神”、展示“三线”主题作品、表演“三线”情景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传承“三线精神”,创造美好生活。创新构建起以“学、思、践、悟、创”为核心的“五维一度”教学体系,用评价全程“度”量教学质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觉、愉快地肩负起传承“三线精神”的使命,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深刻变革,实现了“三线精神”教学优质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统整教育资源,形成 “五点一线”协同体系
学校树立统筹共建思维和开放办学思想,从阵地、人员、宣传、影响等方面全面细致地制定了传承“三线精神”“十百千万”工程。即:十个校外活动阵地、百名“三线精神”讲解员、千名“三线精神”义务宣传员、“三线精神”进万家。引导家庭配合学校传承“三线精神”,争取社区协作学校挖掘“三线”历史和教育素材,联动“三线”学校协同开展“三线精神”传承研究,协调“三线”基地(场馆)面向学生全面开放“三线”教育资源,校内外互动、市内外联动、教育系统内外发动,最大限度地整合集聚、融会贯通“三线”教育资源,形成了以“三线精神”教育为主线,学校、家庭、社区、校际、基地协同的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生态圈,实现了“三线精神”践行社会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历史和精神的种子,学生意志品质、学习、生活、劳动等习惯有了极大的改观,学生积极践行祖辈、父辈“三线精神”,从小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学校“《铭记三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等4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的结题或立项;先后在重庆市教育学术年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等会议上交流“三线精神”传承经验。“守正养习惯,奋斗毅童心”被评为南川区德育精品课程,多位教师获南川区课改先进个人,学校连续获评南川区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教学质量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三线”特色文化建设、特色课程的开展也丰富了学校课改成果,助推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一线”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