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镶黄旗的大草原上,无论春夏秋冬,她们都为水而奔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在生活的苟且面前,没了诗的唯美。
镶黄旗的风,是可以“上头的”,凛冽、刺骨,可以吹到灵魂深处。在风雪中前往水井的路,对每个母亲来说,都是世上最远的路。可即便顶着寒风,只要家里附近的井里还没有干涸,可以出门打水的日子对于女人们来说,其实就是幸福。
2018年9月29日,镶黄旗迎来了初雪,这个时候牧民还可以出门打水。进入深冬后,水井结冰、积雪过膝就没办法出门了。
2018年的冬天,娜仁花就整整22天没有办法出门,家里囤了好几缸的水,虽然一家人连脸都不洗了,但是依旧“坐喝水空”,毕竟人要喝水,家里的羊、牛和马也要喝水。最后是靠融化积雪才撑过了剩下的日子。
娜仁花(图右)手中的水罐容量为50L
夏天的日子也不好过,离娜仁花家最近的一口井已经干涸,再近一些的那眼井又口感苦涩,娜仁花只好去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水井。
打水虽然是一项重体力工作,平日里也是由女性来负责的,打水时的叮咛和嘱托成了草原上母女们特殊的亲昵瞬间。就算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好有坏,三十多斤的水桶,一百斤的水罐作为日日必须承担的重量却没有一位母亲逃得过。
毕力格在打水
从蹒跚学步到大四学生,毕力格的女儿每逢假期还是会赶回家帮妈妈打水。别的同学在暑假中享受空调、WIFI、西瓜,而自己则每天在太阳下负重抗水,也仅仅够一家人的日常使用,每天冲澡都更是一种奢望。
94岁的连花奶奶,年轻时与丈夫养羊牧牛拉扯大了五个孩子,那个时候草原上没有水没有电,靠着煤油灯和马匹拉水连花奶奶也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儿女们都培养成优秀人才。
94岁的连花奶奶
丈夫去世后,儿女们都想把她接到城里住,但是草原女子却不想被高楼大厦所限制,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执拗的住在牧区不愿离开。又不是没过过苦日子,而且现在牧区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就拿吃水来说,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买水,在离家100米的地方就有一眼深水井,不就是去提个水嘛,连花奶奶觉得没什么大问题。
连花奶奶家附近的水井
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94岁了,照顾自己的女儿也60岁了,100米的负重对她们来说已经不亚于一场“马拉松”。她们现在只能等到小辈们每周不落地从县城赶回牧区为她们蓄满水缸,一生独立坚强的连花奶奶觉得自己到底还是成了孩子们的负担!
镶黄旗近些年来一直在逐步淘汰水量不稳定,口感咸涩的浅层水井,更是花大力气为牧民们开凿水质有保证的深水井。但是地广人稀的草原让井水入户的这“最后一公里”显得格外艰难。
而这“最后一公里”不仅仅是一截管道的问题,娜仁花早就羡慕那些可以用抽水马桶的家庭了,再也不用去找旱厕或是在草原上找个有遮挡的地方来方便了;也早就羡慕那些可以在家冲凉的人,而不是一周甚至更久才跑到镶黄旗才能洗一次澡。由水井到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娜仁花家的卫生间看起来和城市人家没什么区别,但是因为没有接通自来水,洗手池、抽水马桶、热水器都派不上用场
其实,牧民们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既能减轻妈妈们的负担,又可以提升生活质量,谁会拒绝自来水呢?毕力格家就试着自己铺设过管道,将井水引入家中。可惜她们小瞧了镶黄旗的冬天,零下三十度的气温让管道很快冻裂报废,如今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也成了摆设。
幸好,草原妈妈们的渴望与呐喊被听到了。2017年起,在广大爱心网友的支持下,母亲水窖项目帮助镶黄旗群众获得方便安全的饮用水,通过高质量、严标准的施工将干净、持续的水输送到牧民的家中,将蒙古族妈妈们从沉重繁琐的日常中解放了出来。
牧民的家中接通了自来水
从水管中流出的那一股清水,意味着健康,意味着方便的生活,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当94岁的连花奶奶第一次看到家中涌出自来水时,激动地红了眼睛。原来“蒙古族女人的命”是可以被改变的。她们不需要独自负重前行,因为有无数人在关注着她们的命运。
连花奶奶一直说“享福了,享福了”
童话故事中,公主在水井旁遇到了青蛙王子,被继母虐待的小女孩得到金裙子;现实生活中,母亲水窖也为内蒙古的女性们带来了全新的可能,伴着她们走进不一样的人生。(光明网记者 钟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