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朱德、邓小平、陈云、陈毅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四篇题词,你知道这四篇题词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吗?
他们送给上海人民一份独特见面礼
1949年5月28日清晨,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枪声渐息,刚解放的上海还下着绵绵小雨,但当上海市民推开窗户,他们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为了不打扰市民,解放军战士选择露宿街头、席地而卧,这个令人感动的画面当时被摄影记者拍下,一时间,这张照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也成为了解放军战士送给上海人民的一份独特的见面礼。
数次粉碎敌人“糖衣炮弹”
八连的战士们执勤时穿粗布军装,他们这身装扮在南京路上格外引人注目。于是,他们在南京路上站岗的时候,总有一些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女人娇滴滴地诱惑巡逻战士,甚至还有人不怀好意地在战士身边丢下钱和洋烟之类的物品,偷偷看战士们捡不捡。
时任八连指导员的刘仁福召集大家一起进行思想学习,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为了增强教育感染力,刘仁福组织战士们到上海工人文化宫参观上海工人阶级历史展览。他还善于从身边的人发掘“活教材”,把小战士的亲戚请到连队,给大家开了一堂“忆苦大会”,让战士们始终牢记解放军的纪律与本性。
接管上海之初,陈毅市长也曾忧心忡忡,担心一旦接管失败,上海将会陷入一片混乱。
事实证明,战士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接管上海,秩序井然。外国媒体的流言也随着解放军的成功接管而烟消云散。外报《密勒氏评论报》的编辑小鲍威尔就曾说:当前的政府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好的政权。
成为全军先进典型
八连的先进事迹,引起八连所在团机关俱乐部主任兼通讯员吕兴臣的关注。1956年,他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一位战士手握钢枪在南京路夜景中站岗的新闻照片《南京路上的哨兵》。此后,他在《解放日报》发表通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人们称赞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率先报道了好八连的事迹。并陆续发表了《针线包》《行军锅》《一分钱的故事》《38个补丁的衬衣》等一系列讲述八连官兵优良作风的小故事。
南京路上好八连连长张继宝是编草鞋的老师傅,常在课余时间把经验传给战士们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以8500字的篇幅发表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并配发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的社论,向全上海展示了八连的风采。通讯一发表,在上海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纷纷以不同角度争相做了报道,使得“南京路上好八连”在上海家喻户晓。
《南京路上好八连》连环画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颁布命令授予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5月5日,“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在上海军人俱乐部大礼堂隆重举行,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授奖旗。
命名“南京路上好八连”后的一个月内,朱德、邓小平、陈云、陈毅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都纷纷题词,号召大家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这是新中国成立十四年来,首次给一个和平年代的连队命名,好八连因此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0年,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委托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以八连为原型,创作了话剧《南京路进行曲》,后又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前线话剧团在排演中将其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扮演春妮的演员陶玉玲向“好八连”战士讲述剧情
1963年7月29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剧。3个小时的演出,毛泽东全神贯注。演出一结束,毛泽东健步走上舞台,连声称好,并同全体演职员合影。两天后,在8月1日建军节那天,毛泽东写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首民歌体的杂言诗《八连颂》。
毛泽东同志写下《八连颂》,赞扬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的优良作风
根据周恩来指示要求,1964年初,由沈西蒙编剧、王苹导演、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公映。这部红色经典影片成为那个年代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海报
2007年7月30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前往“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地,参观“好八连”连史馆。他称赞“好八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连队,是人民军队行列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
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如今,上海市南京路的一端,有一尊八连战士的雕像,这里每天都会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拍照。八连的战士,成为新上海的精神名片。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微军博 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