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件展品—— 郭沫若编著的《甲申三百年祭》。 这本 书在1944年对推动全党整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香山革命纪念馆藏
借古讽今 应时而生
1943年3月,国民党抛出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民阅读,妄图以借古喻今的手段,影射和诋毁中国共产党。
面对国民党的诬蔑,中共中央迅即做出了反应。除延安发起各种政治宣传攻势外,毛泽东多次电示中共南方局,要求组织文章回应国民党的污蔑,从学术上批驳《中国之命运》,以肃清其流毒。随即,南方局派乔冠华找到郭沫若,委托其以纪念明亡300周年为主旨撰写文章进行反击。接下约稿后,郭沫若高度重视,搜集资料、整理思路,初稿形成后又几易其稿,最终完成近2万字的《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在整理素材
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亲自审阅文章后,即刻安排《新华日报》于1944年3月19日见报,连载4天,引起成都政界学界及社会一连串的震动。
用词犀利 大快人心
《甲申三百年祭》的发表让蒋介石感到不快,却让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深受启发,且发现了其巨大的价值。毛泽东在读到《甲申三百年祭》中写道的李自成进京后,因骄傲自满和部属腐败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教训时极为兴奋,连连击掌道:“好文章,好文章!”
毛泽东如此兴奋是有原因的。1943年至1944年间,正处于中国共产党整风的高潮期,党的中高级干部齐聚延安参加整风。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就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进行理论思考与创建的关键阶段。因而,《甲申三百年祭》的问世及其所触及的问题,恰好与他的思考相契合,这正体现出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对历史的敏锐的洞见性和未雨绸缪、登高望远的能力。
寓意深远 引人深思
在《甲申三百年祭》里,郭沫若曾用较多笔墨叙述李自成的优长劣短,称其武艺精湛、指挥有方、带兵方面治军甚严,他制定了多项军纪,如官兵不可贪墨钱财,行军路过城镇禁止惊扰百姓,严把风气禁止乱搞男女关系等。
事实上,毛泽东对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关注,早在1926年他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讲习所期间就开始了。他在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就曾提到明末农民起义。《甲申三百年祭》的系统总结,恰恰为毛泽东思考如何加强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共产党建设、防止骄傲情绪滋长提供了极好的历史参照,他决定向全党推荐学习。于是,他指示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全文转载《甲申三百年祭》,并要求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作为整风文件进行学习。
各种版本的《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意谈到他让全党学习的用心:“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他还特意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甲申三百年祭》被毛泽东列为整风运动文件绝非偶然,它对推动当时全党整风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一些老干部回忆称:“差不多每个人都以李闯王进京失败的教训,联系自己的思想作风作对照检查,并且揭露出少数已经腐化堕落的人,纯洁了革命队伍;并从中懂得了‘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继续战斗’的道理。”此后,陕甘宁边区相继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以逐步探索从民主法治上加强廉政建设的途径。
铸就历史 见证成长
到了1945年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对廉洁政治、从严治党的思考已日渐系统。正如他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的具体纲领即中国人民的现时要求是什么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求惩办贪官污吏,实现廉洁政治”。同年7月,毛泽东又与黄炎培在延安进行了著名的“窑洞对”。针对黄提出中共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追问,他给出清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不言而喻,这些理论上的升华都与毛泽东从《甲申三百年祭》获得的启发不无关系。毫无疑问,这篇在重庆首发的《甲申三百年祭》,早已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历史和反腐建设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而载入史册。
资料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