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国歌,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面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出现在庄严隆重的场合,见证了历史一刻,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中国国家博物馆
全民征稿群策群力
1949年4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成立,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定国旗,是筹备会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年7月,《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出现了一条征稿启事:新中国正在设计国旗图稿,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国旗的设计中来。
这个消息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筹备会就收到了近三千幅设计图稿。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严格的筛选,最终在离开国大典还有不足十天时,一份编号“复字第32号”的图稿引起了筹备会的注意,以红色为底色,上有一颗大五角星,星中有镰刀斧头图案,大五角星周围有四颗小五角星。大家一致认为,“复字第32号”设计图比之前挑选出来的图稿寓意更加深刻、也美观大方。
毛主席看到这份图稿后十分满意,并提议去掉原设计稿上的镰刀和斧头。最终确定下来旗面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的比例为三比二,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四星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复字第32号”的设计者是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曾联松,他从报纸上看到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夜以继日地设计着自己心目中神圣的国旗,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拿了出来。但画好的图稿寄出去后,一直没有消息,没想到他的设计图稿竟然在开国大典前的最后几天被选中。
曾联松
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将国旗定名为“五星红旗”,统一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争分夺秒,赶制国旗
1949年9月29日上午,位于北平东单煤渣胡同内的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北平市委指示,要求赶制一面长5米、高3.33米的五星红旗,并要求红色旗面必须用红绸,黄色五角星必须用黄缎,要做两面,以供挑选。10月1日前必须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这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将亲手升起的国旗。业务科干部宋树信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立刻着手落实。
当时,北平的印染业无论规模和技术条件均达不到印制国旗的要求,这么大幅面的国旗只有组织手工缝制才能完成。宋树信走访了北平的多家布店,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找到几块红绸和唯一一卷三米多长、不到二尺宽的上好黄缎。由于红绸不够长,瑞蚨祥又请来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把红绸布料连接起来。随后,宋树信带着红绸和黄缎来到西单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把所有原料交到一位30多岁的女技工手上,开始按照国旗制法制作国旗。
可做到一半时,问题又出现了,那卷黄缎只有不到二尺宽,无论怎样左比右量,都无法整个裁剪出最大的五角星,总有一个角必须拼接。宋树信连忙向公司汇报,经过逐级请示,最后同意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
国旗如朝阳,冉冉升起
开国大典前的最后一夜,宋树信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兴奋着,在缝纫机的哒哒声中憧憬着。终于,两面相同尺寸的大国旗被精心赶制出来。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市民齐聚天安门广场见证开国大典的盛况。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中央的旗杆上,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像一轮朝阳冉冉升起,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1951年7月,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虽然历经风雨,国旗的边角和旗裤已经磨损、残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象征,是中国历史新篇章的见证。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搜狐国博讲述、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