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创新平台“聚”资源,龙头企业“带”产业,应用场景“促”生态……2021年以来,陕西西咸新区按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加快创新步伐破题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经过数月推进,成效初显,为打造两链融合示范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区和创新创业首选区奠定了基础。
今年上半年西咸新区共新增科技型企业120家、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企业68个,新引入孵化器8家、专业服务机构38个,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21家,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认定条件。
聚合优势资源创新突破
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互联网等多元现代产业体系是科创最好的产业底色。“秦创原”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也是由这里的产业基础决定的。
近年来,西咸新区加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重点项目投资在先进制造、重大创新平台等领域展开,产业发展已呈聚集之势。
“2021年,省上提出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设立在西咸新区,我们想乘着‘秦创原’的东风,为企业未来发展寻求更大的机遇,最终经过专家评审认定,我们正式入驻大西咸。”西安勺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洋表示,选择落户西咸新区的原因除了独特的资源优势,还在于政府对于整个产业布局、园区建设规划的超前性和突破性。
白洋坦言,西咸新区是一块热土,其先行先试的创新优势正释放强大吸引力,特别是拥有众多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要素与发展优势,能够受到企业的青睐。“西咸新区把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作为重点,招引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落地,带动了更多配套企业实现集群发展,随着‘秦创原’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形成良好的上下游协作关系。”他表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听说“秦创原”,到成为“秦创原”的参与者,能够感受到大家干劲十足,动力十足。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西咸新区的科创热度不断升温,一大批项目在这里找到了技术支撑,一大批创新技术在这里找到了项目承载。
创新基因优化发展政策
有的放矢提升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从创新链、人才链到服务链,西咸新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中始终不遗余力地提高创新的密度、力度、浓度。
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条主线,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西咸新区以打造机制最优、要素最全、动能最强的“科技创新生态”为基础,以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聚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
针对在“秦创原”西咸新区总窗口落地的企业、项目和人才,西咸新区将采取“线上+线下”“定期+随时”相结合的模式,申报兑现所有政策。正在建设中的“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将采取“一个窗口管申报”“最多跑一次”及容缺受理等多种模式,最大化的方便企业和各类人才。
同时,西咸新区以含金量高的政策体系为牵引,吸引各类要素向创新链的关键环节集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活科技人员创新动力、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设立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春种基金,首期5000万元资金已到位。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设立硬科技基金、创新港科创基金等7支基金,总规模16.6亿元;正在推进英诺天使基金、陕投“秦创原”科创母基金的设立,未来将形成政府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配套,预计总规模达30亿元的科创基金群。
打造高能级平台为“科创中国”路径提供陕西样本
2021年5月,西咸新区被列入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第二批试点城市,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由此,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和陕西“秦创原”平台建设两项中心工作的交汇融合点,在政策供给、集聚资源、吸引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科创人员最密集和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中,“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被列入总体要求,足见陕西省当下对于创新突破的重视与渴求。
在此背景下,西咸新区将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以核心技术培育新的增长点,加速壮大新动能,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贡献陕西科技界的智慧与力量。
立足于挖掘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解决科教资源转化瓶颈,西咸新区将大力推动研究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和省内各地市在总窗口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飞地孵化园、高技术园区等创新载体;配合驻地高校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面向全球吸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在“秦创原”总窗口创新创业,聚集和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需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新双创”队伍。
西咸新区还将围绕陕西具有优势基础的金属加工、激光加工、氢燃料电池、北斗、新型医疗器械5个重点产业方向开展“两链”融合研究,针对金属加工、激光加工、氢燃料电池3个重点方向开展产业链招商,逐步推出一批填补产业空白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自主产品或服务,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谋划布局一批“国之重器”“省之重器”。
打造高能级平台,点燃区域发展新引擎,“两链”融合发展的应用场景与转化动能正在这片热土加速形成。(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