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雪游龙”赛道上的遮阳屋顶 独具匠心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南区中部,赛道全长1.9公里,垂直落差127米,设置16个弯道,最高设计时速134.4公里,设置5个赛道出发区,总观众席位数7500个,是国内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届时,北京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等比赛项目将在这里举办。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16个弯道中,包括世界上唯一一个360度的回旋弯道。和很多雪车雪橇赛道不同的,这条赛道增加了一个遮阳屋顶,保护运动员和赛道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记者:比赛的时候,遮阳布是打开还是关闭的?
李兴钢:完全打开。
记者:这个遮挡的相当于摄像位。
李兴钢:对,它的下面是一个摄影平台,但它更重要的功能是遮挡太阳光对赛道的照射。
这些年,李兴钢对建筑和环境的思考可以用“胜景几何”四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要互相成就。“胜景几何”简单来讲就是追求“技术引导意匠”和“人工交互自然”。
李兴钢:比赛的时候观众观看比赛要不断地从一个弯道到下一个弯道跨越赛道,跨越赛道通过两侧的楼梯来跨越,中间我们就做了一个凉亭,大家可以在这休息一下,凉亭也可以变成布道之间的连接点,好像是我们长廊上面有休息亭,这样更有我们山里的游廊建筑的特点。
记者:我们知道做屋顶很多都是用金属材料,但是我们这次选择用木头来做层叠的屋顶,是怎样的设计考虑?
李兴钢:主要希望它是一种很自然的,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材料,而且每一块和每一块之间都是不一样的,天然跟我们这个环境比较匹配。
“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再战冬奥会延庆赛区
2002年,著名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德梅隆想要寻求一位熟悉中国文化且有国际视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的竞赛设计,李兴钢脱颖而出,结缘“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对李兴钢来说,他好像翻越了一座世界高峰。但在成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后,巨大的压力又如期而至。
李兴钢:从零开始没有任何经验,延庆赛区所在的环境,高山、深谷、密林,难度是超出以往的。
记者:鸟巢整体的场馆设计和这次承担的设计任务相比,不同和相同是什么?
李兴钢:他们都是顶级的体育场馆,但不同点非常多,滑雪项目还有雪车雪橇这种滑行项目都是依据山体地形来设计的,世界上没有同样的高山滑雪场馆,没有一样的雪车雪橇场馆。我提出“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就是我们要把场馆和山林环境让它最大限度相互掩映、相互融合、相互共生。
零下四十度环境下艰难施工
从2015年开始至今,延庆赛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历时6年,从详细摸底到科学评估,再到严格实践,李兴钢没有错过任何细节,几年的时间,他跑遍了整个小海陀山,膝盖留下了不可逆的损伤。
李兴钢:我第一次来是坐直升飞机上的海陀山山顶,步行下山用了一天的时间,因为没有路,而且我们还要进行踏勘,雪道要选线,要了解场地的环境等等。
记者:山顶最低温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李兴钢:零下35℃到零下40℃。施工工人非常辛苦,他们有一部分工人要住在山上,如果到山下住,来回上山下山就要用去半天时间,那时候没有缆车,都是一些施工的车辆,道路也非常有限,所以只能住在山上。
高山滑雪中心“干阑”式设计“中国传统山地民居的启发”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名叫“雪飞燕”。山林掩映之中,7条狭长的雪道从近千米高的山顶蜿蜒而下,全长21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3000多米坡面长度的天然地形优势,各种环境差异并存的赛道,确立了延庆海坨山滑降赛道在世界高山赛道中的地位。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借鉴中国传统山地民居的“干阑”式做法,研发出“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高山架空平台,顺着山坡谷地叠落分布和建造,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山林环境的扰动,并可根据赛后运营需求恢复地形原貌。
李兴钢: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山地民居的一种启发,我们中国西南贵州、云南有好多这种民居,用木头、竹子插在山体上面,搭起平台上面再盖房子。
记者:只是我们换成了钢筋结构。
李兴钢:变成了钢结构,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填土的工作量,又经济,又智慧。
高山滑雪的出发点不凌驾在山巅之上 “想要表达一种谦卑的姿态”
在高山滑雪的出发点,李兴钢的设计理念和国内外传统的设计有所不同,他并没有把出发点凌驾在山巅之上,而是选择在山顶平齐的避风之处。
李兴钢:我把房子嵌在了山顶下面,放到了避风的方向,天然是一个避风的做法,相比凌驾在山顶之上,这个建筑就实现了自我保护,而且也是保温的。你看我们中国那些山水画,不管是小亭子也好,还是一个楼阁也好,不会建在山顶的最高点,都是在次高峰或者是依托山体而建,我想要表达一个谦卑的姿态,我们的前辈或者祖先他们用山水画这样的方式,好像是一种构图,但实际上它背后是一种生存智慧。
再过不到一个月,来自世界的运动员将在这里展开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项目的竞技,而李兴钢也将交出这一份做了整整6年的答卷。
李兴钢:2017年我们设计刚开始的时候我画了一幅草图,特意用一个山水画立轴的那样构图的画法来画的。今天来看这幅草图已经变成了一个实景,一个大型的实地山水的立体画卷。我们希望建筑的位置都是精心的选择,同时要不抢夺整个山水环境的优美,希望是一种点缀在山水之间的状态。
记者:冬奥会结束后,这些场馆像一幅画一样是供人去欣赏去看,还是说它将来还会有更加实际的参与到沉浸到里面的东西?
李兴钢:不仅可以让人去欣赏,更重要的是要让人进到画卷里面去体验,促进冰雪运动的大众体验和开展,同时还能够对我们地域的经济、老百姓的生活产生良性的影响,这才是它作为冬奥遗产更有价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