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国境之旁、鲜花盛开的村庄,亭台楼阁、树影婆娑的人家,云端之上、若隐若现的佤寨……云南千里边疆,一个个边境小康示范村正在蝶变。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自2020年4月以来,云南在25个边境县30个抵边自然村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2021年11月,云南全面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走进边境小康示范村,“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变成现实,沿边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国家认同感越来越强。
一村一景映边关
打洛,傣语意为“各民族共居的渡口”。玉带般打洛江浇灌的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坝子,美丽富饶,傣族乡亲依水而居,景莱、龙利、曼蚌、曼厂、曼掌5个寨子沿中缅边境而建,首尾相连,状似象鼻,江边木楼林立,椰树摇曳,芭蕉倒影,鲜红的国旗在栋栋民居上飘扬。
2021年12月上旬,美丽的打洛边寨引来了记者。景莱寨,意为“追赶金鹿而找到的福地”。寨子里一步一景,椰树林立、鲜花盛开,崭新的傣家吊脚木楼高大宽敞,齐腰身的花草筑成院墙。
景莱寨是中国传统村落,寨里有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林,有金碧辉煌的寺院,有传承贝叶经文化的贝叶书院,有记录傣寨从贫困到富裕的村史馆,还有傣族慢轮制陶、手工造纸、打铁、织锦等10余种傣族手工技艺的传承,展示着7项国家、省、州非遗项目。傣族妇女玉应坎是慢轮制陶非遗县级传承人,在村里有一个给游客体验慢轮制陶的作坊,她兴致勃勃地现场演示了一遍慢轮制陶的工艺流程。“游客会来买艺术性强的小陶器,周边村民常来买生活使用的陶器。”玉应坎说。
曼蚌寨,意为“有地下泉水的寨子”。村中央的十字路口,笔直的街道、整齐的花圃,便是一个缩小版的傣乡风情小镇。村口广场,几位村民正在打扫卫生。街旁,村民玉应相正在自家小院修建凉亭。“我原来在外地打工做蛋糕,现在寨子变漂亮了,游客多了,我就回来修个凉亭,准备卖蛋糕和凉拌。”玉应相边擦汗边说。
曼蚌寨中央的村史馆木楼上传出阵阵笑声,原来是村里的老年傣族妇女在编织傣锦,色彩斑斓的纺线用织布机先被编织成彩虹般的锦布,再被编织成漂亮的傣族挎包。56岁的傣族大妈玉尖边织布边说:“我们小时候跟妈妈学的织布手艺,以前女人年纪大了只能在家带孙子,现在村史馆有织布机,我们喜欢来这里织布包,村民和游客都会来买,一个挎包30元。”
“近年来我们每个村都建了村史馆,曼蚌寨搞得最好,既能传承展示傣锦传统工艺,又给傣家妇女增加了收入。”打洛村党总支部副书记玉扁补充说。
边寨为何这样美
打洛边寨为什么这么美?因为这里在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
两年前,打洛五寨已脱贫,但村容村貌不整洁,村寨治理杂乱,过去兴旺的边境旅游因为疫情而萧条。如何建设边境小康村?打洛各族群众在摸索。
乡亲们首先动手改变人居环境。龙利村与其他村镇被打洛江阻隔,唯一一座简易的人行竹桥每年都被江水冲毁。2020年4月,云南省长到打洛调研,龙利村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向省长反映了这一困难。省政府很快拨款1769万元建起了横跨打洛江的公路桥,圆了龙利村的修桥梦,乡亲们称该桥为感恩桥。
村里也要改造,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围墙、彩钢瓦,开展村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景莱寨村民玉坎则家的吊脚木楼宽敞整洁,墙上挂着一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净美家庭流动红旗”。“疫情之前,经常有旅游团队来她家吃饭,楼上楼下可以摆几十桌。”景莱寨党支部书记岩温相介绍。
“我们争取强边固防、边境小康村、沪滇协作等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村集体和群众投入452万元,整体提升改造打洛5个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小康村,为疫情之后重振旅游业打基础。”打洛镇党委副书记竺升介绍。
疫情之下,打洛许多村民从旅游业转向了希望的田野,种植热带水果。玉儿囡原来在勐景莱景区当导游,3年前回龙利家中种植火龙果20亩。“我家今年火龙果收入14万元,还种了菠萝蜜和柚子,村里家家种水果,每家收入几万元。”
目前,打洛村共种植火龙果3700亩,菠萝蜜、柚子、西瓜等热带水果3257亩,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景莱寨还通过村企联建带动发展特色餐饮18家、民宿38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以上。
打洛边寨的蝶变,离不开沪滇协作的春风吹拂。
“上海北部罗泾镇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5个村沿长江而居,过去同质单一,今日已实现乡村振兴。今天的边境打洛五村就如同昨天的上海五村。我们让打洛五村复制创新上海五村联动乡村振兴经验。”上海市松江区到勐海县挂职的副县长王福友说。
打洛五村联动,就是党建、产业、村貌统一规划发展,打造“一村一品”。投入沪滇协作资金对曼蚌寨功能提升改造,在曼蚌、曼厂、曼掌、景莱建设农副产品销售中心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围绕乡村旅游实施文化改造,让乡村有了造血功能。
曼蚌寨中有一个傣家风格的村史亭,亭中有一副醒目对联:“沪滇山海情,携手共奋进。”表达了乡亲们的感恩之情。
根据打洛地处边境的特点,边境小康村建设还增加了疫情防控、守边护边的任务,曼蚌村成为战斗堡垒村,曼厂村成为和谐平安村,村民中流传着很豪气的顺口溜:“男人在外守边关,女人留守保平安。”
千里边寨在蝶变
打洛五寨在蝶变,西双版纳乃至云南千里边境线上的村村寨寨也在蝶变,一个个美丽的边境小康村串珠成线。
在滇西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公龙吵山高耸入云,山梁上的勐董镇国门新村和永和边境口岸在云雾中若隐若现,3年前佤族群众移民搬迁建成的国门新村,家家有小花园、小菜园,栋栋佤族民居绿树掩映。站在村文化广场,边境内外山川风景一览无余。“我们村还要建商贸物流区,作为永和口岸的配套设施,今年春节后就可以动工了,疫情结束后,我们村会发展得更好。”国门新村村小组长鲍艾保信心满满。
在滇东南,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镇石笋村小组毗邻中越边境,正在打造边贸助推型边境小康示范村。村里的边境集市覆盖境内外多个乡镇,旺季上千人赶集,商贩200余家。集贸市场场地硬化、摊位、边贸商铺正抓紧建设,农家超市电商平台正在组建……
近两年来,云南边境线上的30个小康村示范村,按产业支撑、文旅融合、生态宜居、边贸助推、睦邻友好5种类型推进打造,助推了沿边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2020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53元;老人养老、儿童入学、患者就医等条件明显改善;边境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国防意识不断增强。
在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现场会上,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提出,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是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有力举措;是维护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是筑牢祖国安全稳定屏障,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国家感召力,展示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
根据云南省的规划蓝图,到2025年,云南将把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让边境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成为守边固边永不走的“哨兵”。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