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咸新区聚力改革开拓新局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陕西西咸新区2021年度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选登
创新组建科技经纪人队伍
持续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西咸新区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机遇,聚焦“两链”融合,创新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从“0”到“1”的重大突破。
一是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与知名高校、第三方机构建立联合聘用机制,聚集一批具有投资、招商等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完善服务政策体系。出台《科技经纪人考核激励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基本薪酬+超额奖励”专职科技经纪人薪酬体系、“兼职科技经纪人”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审办法,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和专业技术团队良性发展。三是创新科技经纪人培养机制。联合建立科技经纪人培训中心、研修中心等培训载体,定期开展专业培训,邀请技术转移领域资深专家开展理论授课和典型案例教学,持续拓宽科技经纪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四是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采用一对一“全链条”服务形式,瞄准有意向转化且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提质增效。西咸新区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已初步组建科技经纪人队伍近40人,形成以科技经纪人为主体、政府基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和孵化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专 家 点 评
史育龙(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西咸新区通过建立专业化、高素质、懂技术和市场的复合型科技经纪人队伍,有效解决了技术研发团队与市场针对科研技术与产业、市场的精准匹配粘性不足,科技创新团队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以及在产业链研究、招商引资、推动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缺乏足够经验的问题。这一改革创新特别是配合科技经纪人队伍发挥作用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特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学习借鉴。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助力企业降本减负
为切实解决企业政策兑现难点问题,西咸新区以普惠性奖补政策为重点,创新打造“3+1+1”政策兑现新模式。
一是精准分类惠企政策,形成政策兑现“三类标准”。将产业政策按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综合评审”等形成三类政策兑现方式,实现企业政策兑现“不用申报即可享受”和“简单申报快速享受”,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二是全面梳理产业政策,打造政策兑现“一张清单”。将涉及金融、文化、工业、总部经济等13类141项惠企政策形成政策兑现“一张清单”,建立政策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全程在线服务审批,实现政策兑现“一网通办”。依托政务服务网搭建政策兑现线上服务专区,集中公布惠企政策文件、奖补事项等,实现惠企奖补政策网上可办、新区新城两级“一网通办”。同时,通过对企业用户和惠企政策精细化梳理和分类,实现惠企政策的精准匹配和智能推送,让企业少跑路、数据多跑路。
西咸新区通过“3+1+1”政策兑现新模式,解决了政策兑现“申报期限短、兑现周期长、申报材料复杂繁琐”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惠企政策兑现的透明度、精准度和便捷度,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谋发展,轻轻松松享红利。
专 家 点 评
於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经济核算研究中心主任):
西咸新区以普惠性奖补政策为重点,创新打造“3+1+1”政策兑现新模式,形成惠企产业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综合评审”三类兑现方式、惠企产业政策体系“一张清单”、政策兑现服务“一网通办”。通过改革,提升了企业享受政策兑现的便捷度和透明度,增强了产业政策兑现工作的精准度。
构建三级联动区域医学检验生态圈
为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医学检验资源,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检验服务的同质化和结果互认,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以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区域医学检验医疗新型生态为目标,通过构建三级区域医学检验生态圈,创新区域医学检验管理模式,加强医学检验领域国际合作,有效提升区域医学检验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目前,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检测实验室、西部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和微生物检验流水线,可实现样本转运与检测全程信息化监控。检验范围涵盖临床生化免疫检测、临床血液/体液检测等多方面,可检测项目达3000余项,新冠核酸检测单检可达每天5万人次,混检可达每日50万人次。中心推行检验项目分类互认制度,在全国层面首次对3000余项项目实现分类化互认管理,目前已有200余项检验项目在市属医院和基层卫生院实现互认,300余项检验项目按照检验时限和病人病情实现有条件互认。通过集中采购管理,中心所覆盖的二三级医疗机构设备采购成本降低了40%以上,试剂采购成本降低了30%以上,区域医学检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就医支出和医保支出大幅降低。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与北美临床化学学会、北美临床微生物学会等机构联合搭建跨国产学研用平台,已开展医学检验领域联合攻关科研项目50余项。
专 家 点 评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通过构建区域医学检验生态圈、创新区域医学检验管理模式和加强医学检验领域国际合作等方式,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检测实验室和西部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这是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的快速回应,是对当前防疫工作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惠及民生,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
探索自贸区多元化法律综合服务体系
西咸新区大力推动自贸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模式,并融合最新互联网技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化、多元化、便利化法治保障。
一是建设法律服务创新聚集区。探索“一园多点”模式,组建集政府支持、政策支撑、主体多元、数字赋能为一体的集成化法律服务创新联合体,成立西北地区首个法律服务创新产业园和法律大厦,率先在内陆地区试点港澳律师事务所与内地律师事务所的合伙联营。二是搭建国际化法律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国外法律、港澳台地区法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域外法的法律查明、适用条件和专家咨询服务,构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机制,建设“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创新中心。三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汇聚法律资源。用足用活政策杠杆,推进西咸新区法律服务业布局逐步优化、规模不断扩大、法律服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吸引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入驻产业园区。四是着力打造陕西法律服务“最佳生态圈”。建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调解室,与省内各类法制机构或法律服务机构签署司法保障与法律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良性互动工作机制,从诉讼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促进“一带一路”等跨境民商事纠纷及时高效化解。
专 家 点 评
赵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司长]:
西咸新区探索区内律师事务所与港澳、国外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作方式与机制,为项目对接、风险化解等提供协同便捷服务。组建法律服务创新联合体,搭建国际化法律服务平台,是建设多元化法律服务合作方式与机制的有益探索,完全符合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要求,不仅可更好满足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的要求,而且可有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因此,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大有可为。
商事集成注册改革
实现开办业务流程一路畅通
西咸新区商事集成注册系统在整合执照、刻章、税务、发票、参保、住房公积金等企业开办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集成经营许可及备案、承诺等“证照分离”的业务,同时搭建业务受理“中台”,在申报“前台”和审核“后台”之间架起高效流转的通道,实现开办业务流程一路畅通,开办的所有数据全量共享,市场主体开办全业务、全程电子化、一次性集成办结。
一是业务集成。在申报端,所有与主体开办有关的业务,都集成到一个流程中,一次性申报,不再跨部门分头申报。二是数据集成。所有申报资料与表格均采取数据提取方式,去重后一次性采集;所有采集的数据在各部门、各业务中,实现全量同步共享共用。三是机制集成。专门开发受理中台,前台申报后,统一在中台以部门和业务为单位,自动生成全套申报表格和材料。各部门在中台,按照业务先后顺序,采取串联结合并联模式,按照规定的办结时限,统一受理,再把数据按业务分发到各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核准。此外,系统还实现了法人实名验证、地址(住所)实名验证、无介质电子印章、发放电子证照和电子行业综合许可证等。
专 家 点 评
赵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司长]:西咸新区对多个部门、多种业务,以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方式,实现一个机制、一个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开办全部业务流程,大大减少了开办企业需在多个部门多次登录、多次认证、多次提交的工作量,打造了登录一个平台、一次认证、一次提交办理全部业务的新模式,应予推荐。
西咸新区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西咸新区以线上平台建设和线下服务优化为抓手,全面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让线上政务服务平台成为辖区群众办事的“高速通道”,让线下政务服务大厅变成老百姓身边的“贴心驿站”,树立起“西咸政务”金字招牌。
目前,西咸新区已建成“上联国家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下达各新城街镇及村社区、横向对接各专网业务系统”线上“五级联动、多端协同”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四电”改革,有效解决了在线办事“身份核验”和“电子材料可靠性”两项难点堵点,形成了全流程电子化业务模式;开发上线“西咸政企通”,以“互联网+助企服务”新模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成为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全能小帮手;全区统一“好差评”,做到大厅服务情况全掌握、全量化,用数据指标助推政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实行“6S”标准化服务模式,打造透明、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推进“三服四化”改革,将居民常办的政务服务事项统一集中到基层便民服务大厅办理,建成19个街镇、117个社区、148个村标准化便民服务站(室),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镇”,大幅提高了群众办事便捷度。
专 家 点 评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功能区全面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树立起“西咸政务”金字招牌,这是政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职能的有益探索。自贸试验区贵在制度创新,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不断解放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由此,“西咸政务”值得借鉴。
探索住建行业“智慧+”服务新体系
实现“全链条”信息化综合监管新模式
西咸新区探索住建行业“智慧+”服务新体系,实现规划建设进度数字化监管,以图表可视化的形式展示新区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项目类别、区域分布、工程进度等关键信息。同时,建立新区、新城两级多主体参建企业参与的建设工程监管“一张网”,通过监管单位与参建企业现场管理联动,实现对项目信息、关键岗位人员、现场设备、危大工程、现场管理、监督执法的“一体化监管”。通过建立住建领域信用动态评分标准,采集参建企业信用行为信息,完成对企业的动态考评,并将结果应用于企业的招投标等市场活动,强化建筑市场、施工现场、招投标市场“三场联动”的监管能力。西咸新区打造建设工程指挥中心,构建住建领域“指挥大脑”,建立建设监管“一张图”,实现一图知全局。
专 家 点 评
於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经济核算研究中心主任):西咸新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CIM为基础的住建行业城市信息模型应用,通过“一张图”+“一张网”+“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了数字化监管,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建筑工程监管的精细化管理,在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示范性等方面都相对优秀。
创新临空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周边区域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协同领域,共同构成临空经济核心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凝聚共识,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研究编制《“十四五”临空经济协同发展规划》,圈层式拓展发展范围。二是建立机制,破解协同发展难题。与咸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机场集团、航空公司等共同建立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城市规划、发展计划、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重大事项。与西安港务区探索“双港联动”,推出201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三是聚焦优势,推进临空圈层发展。联合机场物流公司、陆港集团筛选多式联运承运主体,制定“空铁联运”业务无缝衔接方案,开通杭州—西安—昆明、兰州—西安—深圳两条示范线路。联合西安局集团、航空公司推出空铁联运“一单制”。运输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20%。新区重点推动临空经济核心圈“一体化”,实现“强核心”“广覆盖”,已成为促进区域间高效有序、全方位协同发展的动力源。
专 家 点 评
赵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司长]:西咸新区创新临空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聚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重发挥多式联运作用,将航空运输、自贸、保税平台统筹考虑,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协同谋划,通过示范区的引擎作用,辐射带动省内、国内多方合作领域,可有效发挥多方面作用。
实施“六法”救助 兜好民生底线
西咸新区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六法”模式,变被动救助为主动帮扶,实现“救助资源大整合、救助对象大覆盖、救助效能大提升”。信息技术法,即推行“互联网+社会救助”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自助申请”“救助监查”“主动发现”等功能,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米”。专业助力法,即通过政府采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组建“西咸新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队”,形成“调查员、宣传员、监督员、协理员、信息员、服务员”六员服务模式。就业增收法,即充分发挥大部制优势,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与就业帮扶政策有效衔接,为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招聘岗位推荐、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简政便民法,即将基本生活救助审批权限下放镇街,优化流程,实现扁平化运行,切实解决权责不一致、工作流程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联席协商法,即通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支出型贫困救助、临时救助助力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20余份。督导检查法,即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后评估、专项资金审计、主动发现率、信访投诉率等专项考核,确保救助资金安全、服务对象安全、工作人员廉政安全。
专 家 点 评
於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经济核算研究中心主任):西咸新区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限、城乡特困人员审核确认权限、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全面下放镇街,构建“西咸新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第三方“主动发现”机制,救助效率大幅提升,救助过程更加规范,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