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两会V刊
光明网记者王恩慧 董腾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支持企业用好优惠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基本实现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经济圈全覆盖,服务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依托自身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在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面积极探索、各展所长,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在调研中发现,面对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国际背境,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所面对的成长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未能形成系统性突破,承接国家战略实施的压力测试仍需强化布局和加大力度,战略定位与实际地位“不相匹配”,政策复制和体制协同尚需加强统筹谋划力度,部分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项目与区域实际情况不相匹配。
为切实深化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形成适应国际先进自由贸易实践的制度创新和开放协同,王济光委员建议完善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深化新时代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一方面,在国家层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全面支持地方开展跨区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打造若干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遥相呼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强中央宏观统筹与地方自主探索的有机互动,双管齐下、多频共振,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其次,推动形成中国特色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系。适时疏理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定位、核心任务的落实情况,更新明确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战略承接、产业特色、错位分工、协同开放方面的重点任务,在疏理、评判、审核、确认的基础上,按照错位、互补、协同的网络化体系化标准,加快整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建设,形成中国特色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系。
另外,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布局。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制度,探索贸易中转型、金融开放型、现代科技型、人力资源型和加工制造型等集聚特定优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错位发展,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形成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和差异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基于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各自不同的经济地理区位、国家战略定位、开放现实基础、通道体系构造以及营商环境国际接轨条件,以全面发挥开放型经济核心的区域辐射和开放引领作用为目标,全面引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国际化走向。
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王济光委员还建议对接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依托现代信息化监管手段,全面提升一线管理放开程度,推动自贸试验区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有效对接我国已经加入或签署以及拟加入的自由贸易协定开放承诺,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早期收获等开放压力和风险监管测试,为深度参与国际谈判、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累更多经验,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开放合作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