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几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集团级特级专家董胜波始终关注创新,“结合实践,探究渊源”,多次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实践提交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董胜波
今年两会,董胜波建议,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培育协同创新生态。董胜波表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表现在缺乏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供需不匹配、创新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共同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平台,既可以解决全链条协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探索科研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
“对科学研究的三个大类: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就科研平台而言应有所区别。”董胜波说,基础科学研究应为少数顶尖人才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在没有明确应用前景、没有成果转化压力及其他压力下,主要凭兴趣自由探索发现自然现象;对应用基础研究而言,应针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中涉及的基础科学以及交叉学科问题,形成科研机构和高校优秀团队等组成联合团队,针对问题从原理和机理上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在国家战略领域产生颠覆性创新;应用研究则是重点解决产品化进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问题,需要产学研用密切配合,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先进探测等新兴应用中占领先机。三者所需的创新平台具有不同特点,应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创新活力。
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主要是针对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创新的集中优势,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统筹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
近年来,中国航天成就斐然。“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些航天重大工程任务中,董胜波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了以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相控阵测量敏感器为代表的空间产品,持续输出高精度,描绘了一幅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盛大图景。
站在新百年起点,董胜波表示,在一项项“追星逐月”重大航天工程的加速推进过程中,“手可摘星辰”将不再是梦。中国航天人必将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也期待,在中国航天向星辰大海进发的征程上,中国航天科工的名字更加嘹亮,为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创新发展贡献力量。”董胜波说。(记者|宋雅娟 视频制作|张佳兴 海报设计|涂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