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杜倩
【我在现场】
站在拉萨市南边的山上,高原的阳光明亮炽烈。“四辆水车已经开始拉水,等蓄水池满了,浇树就方便了。大家伙儿,干起来吧!”挂了电话,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纳金2号片区计划造林负责人米玛向大家发出指令。
很快,身边的人分成两拨儿——一拨儿弓着脊背,将树苗、泥土一步一步扛上山;另一拨儿,则奋力地挥动着铁锹和十字镐,堆土围堰。渐渐,一棵又一棵青嫩的新树苗,立在了山间。
“在西藏,‘养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要难’。就说拉萨周围的山吧,海拔高、坡度陡,土层平均厚度才10厘米,还夹杂着很多石块。”米玛擦了擦额角的汗,指着脚下的土地告诉记者,“最主要的是这里缺水!雨季降水量才500毫米,打井取地下水基本不可能。”
“这里的山上过去没有一棵树。我们高原群众对绿色的渴求,真是迫切哩!”米玛起身指了指周围的蓄水池,自豪地笑了,“最近两年,我们找到了新方法——修蓄水池。山上栽的树活下来了!预计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将造林206.7万亩。”
记者眯起眼细看,山的低洼处,刚建好的水泥蓄水池,大小不一,错落分布,其间由蛛网似的水管连接着。
“再提前告诉你个好消息!”米玛望着一排排新栽种的树苗说,“将来,半山腰上的自动智能浇水系统投入使用,就能种活更多树苗!这些荒山会越来越绿哩!”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