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那么伟大建党精神是否也有一个理论之源,这个理论之源又是什么?今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刻,应该有怎样的担当精神与破局信念,能否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营养与力量?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怎样的全球视野与国际视角?这些问题在2022年6月18日举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理论·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热议与讨论。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出席并致辞,他指出,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的研究,既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的认识,也有助于从实践中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和人民的血脉灵魂中。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改革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结合起来。
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之源
在主旨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源泉,一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理论,这一理论品格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范。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这一理论气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三是马克思主义是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理论,这一理论性质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风骨。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认为,历史主动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联系,一是把握历史主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规律,探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二是赢得历史主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三是创造历史主动,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与传播。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理论逻辑的原初点、历史逻辑的起始点、实践逻辑的落脚点,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时空坐标中的轴心。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教授民从三个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进行了学理分析,一是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必然性,二是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三是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
困难时刻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滋养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理论传播的创新,一是要注重对于苦难的理论叙事,在苦难史的叙事中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性和说服力,提高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的力量感。二是立足于现实之人进行普及传播,不能脱离社会和现实的人进行理论宣传,要做到收放自如,正例反例相结合,最终要立足于主旋律。三是注重工作方法的学习创新,避免理论传播变成单纯的结论传播,要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改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理念与理论的升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精髓所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入手,一是从理论的高度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兴趣,三是引导学生接受、认同伟大建党精神,四是鼓励学生外化于行,在实践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教授指出,当代青年尤其应该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既是新形势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必然要求、应对三个“百年”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方位下探索真理、提升自我的发展要求。当代青年应该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树立历史意识、世界意识、问题意识,从而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创新自信,不断获取伟大建党精神的营养和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争先。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认为,作为纵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性实践的本质精神形态,伟大建党精神所内蕴的母本效应,在不同历史阶段与实践主题的规定下,具化为价值多元的精神样态,这些精神样态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我们党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是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厚滋养。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把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推进、发扬光大。只有当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理论成果得到深入严谨的研究阐发、机制保障、文化熏染,并且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时,才能切中社会现实,在现实实践中真正落地。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总编姜佑福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有机整体,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起”,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承”,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转”,四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合”。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副主编赵付科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二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动因,三是中华文明精神宝库中的瑰宝。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为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滋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教授针对当前学科之间对话不足、学术与传媒互应不够、对内与对外叙事框架不一的问题,提出从构建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传播叙事范式、加强多模态传播实践三方面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全球传播,并分享了上外的探索与实践:开设英文党史系列讲座、实施多语种党史专题实践调研等。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邱仁富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同时,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传统精神的再造以及理论上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历史力量。
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与传播效能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学理化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应该体现整体性,从宏观、纵观、微观大中小三个层面做探讨。二是开展专题化教学,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三是加强一体化建设,包括学科、学术教学和学生培养的一体化、载体的一体化、传播的一体化等。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不竭动力,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徐家林教授认为,我们要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一要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二要普及和传播党的百年奋斗史。为了提高普及传播的实效,既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也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影视、广播、文学、艺术等作品中,并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杨嵘均教授作研讨会总结发言。他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只有符合当下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人民的实际需要,才能增强针对性,突出时效性。一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育人;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二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伟大建党精神和理论回归常识、常态、常情、常理、常行。三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生活,通过生活注解理论,要让日常行为遵循人性,倡导德性,锤炼党性,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惯常、惯性、惯例,绵延不绝、久久为功。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聚集云端、参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