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全民阅读热度升级、群众文艺受到追捧、电影电视佳作频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明的种子在神州大地播撒
“60多年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的扫雷英雄”杜富国,“用爱照亮山区女孩人生梦想的教育燃灯者”张桂梅,“为莫高窟研究保护倾尽一生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平凡英雄……近年来,一个个感动中国的人物温暖人心,他们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高尚情操,感召和激励着亿万国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到出台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再到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最美人物”等大量涌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愈加浓厚。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蒙古大草原,数十支乌兰牧骑深入基层一线,把文艺演出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把党史故事演给农牧民看,好评如潮;北京市海淀区录制10部XR(扩展现实)融媒体微党课,让大家在“科技+”中学百年党史、悟拼搏精神;中央音乐学院在多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组织音乐党课活动,用音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广泛传播。
文明之花绽放新时代。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有力推动了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一大批全国文明单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一个个文明家庭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文明的种子在神州大地播撒,真善美大力弘扬,正能量广泛传播。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棣州社区共有居民1万多人,可社区工作人员仅有10多人,如果不引入其他力量加入,社区服务质量很难满足群众需求。近年来,棣州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机制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常驻,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服务,同时推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壮大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大大提升了社区综合服务水平。
优秀文艺作品奏响时代强音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7月1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灯火通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一首首经典曲目和新创作品,带领全场观众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力量,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地交响。
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这些重大文艺活动,以充溢爱国情怀、民族气概、英雄气节的强大正能量,奏响了民族复兴路上一个又一个强音。
2021年,《觉醒年代》掀起年轻人追剧热潮,《山海情》“出海”获得众多点赞,《长津湖》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票难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既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又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握时代脉动,喷薄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谷文昌》、舞剧《天路》、音乐会歌剧《张富清》、电影《守岛人》、电视剧《人世间》等一部部吸引人、感染人的现实主义优秀文艺作品应运而生。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密集出台;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等热度不减,保护文化遗产逐步成为社会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2项,位列世界第一。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优秀作品迭出——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等优秀文艺作品涌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海内外热播……一个个舞台形象、一幕幕经典场景,深入人心、“圈粉”无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增添了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公共文化充实人民精神生活
“在家门口参加艺术培训”“免费借书、观影、娱乐”,如今,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到图书馆阅览学习”“到文化馆听课学艺”“到美术馆看展打卡”,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年轻人钟爱的新风尚。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到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再到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更加有力。
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不断满足着广大群众对高效、便捷文化生活的向往。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农家书屋58万余家。
在城市,一座座标志性的文化场馆拔地而起,惠民利民。“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装修设计时尚、空间精致和谐,人气高涨。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乡村,一个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亲们的“文化家园”,读书看报、观赏电影、开展文体活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多元、积极向上。“送戏下乡”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一样能看到好戏;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把光影世界带到大山深处……
在线上,数字图书馆、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云端博物馆”等内容丰富,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再被山水阻隔,城乡群众能同步分享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让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日报记者 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