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在阅读中提升自我,一本好书可以带来无限财富;在行走中锻炼身心,一段畅游大运河的阅读旅程可以留下独特的人生记忆。2022年4月,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大运河沿线城市、光明网共同承办的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启动,面向大众征集阅读、行走大运河的读书体会与亲身经历,以期通过跨区域合作推进全民阅读,发展和弘扬好大运河文化。现选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作者:王德军
孟夏之初,杨花漫天。裹挟一路风尘,我向着德州西部的大运河,狂奔而来。此时的运河,岸畔十里槐香阵,水流潺潺似梦吟。背负千余年的沧桑,却静若风过后的天空,像是一个倚着墙根晒太阳的老人。
之所以心中萌发如此强烈的亲近运河的念头,是因为听到了运河百年之后,再次全线贯通的消息。
百年断流再复通,恍若梦境;千载运河又启用,创立新功。多年来,大运河,在历史典籍冷静的文字中,几乎一直是隋炀帝杨广,为了贪图享受,去江南赏玩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产物。甚至在德州、河北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隋炀帝手下大将麻叔谋,督导挖河,而以吃小孩为乐的传说。以至于当时这一带的大人夜里哄娃睡觉都用此人来吓唬孩子——“快睡觉,不然麻胡子(马虎子)就要来了!”
大运河,自一开始就不是那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潇洒气质。尤其到了德州,为了泄洪,当地官民创造性地以人工造弯的方式,使得运河入德,婉若游龙,腾跃回转,九望州城。因此,德州的运河段,九龙湾、九龙柱、老龙头等以龙为名的地、物屡见不鲜。而且,现在的运河也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河道。据地方志记载,当年的运河距德州城墙不过数步,每年雨季都有浸损城墙的危险,于是向西挑引河凡四次,才成为了今天的模样。而当年的老河道,早已成了现在的龙运湖公园,人们晨练、赏玩的休憩之地。
河畔蒹葭正青青,汀兰葳蕤,水鸭嬉戏。岸边诗柱上尽是康熙、乾隆以及当时的诗坛领袖王渔洋和德州著名文人田雯、卢见曾等人的诗句。问旁边孩童,多只知唐诗,对家乡的这些,不要说诗,即便是人名,也十分地陌生了。不禁慨叹:我们多是将目光习惯地投向远方的风景,而总是忽略脚下的这方热土。岂不知,这里几乎留下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个阶段的文明印记。就像运河广场上的那个鬲,圆肚、三足,古代的炊具,龙山文化的代表,使人见了,不仅神往当年此地青铜冶炼技术的纯熟,更在最表象化的层面,就其读ge还是读li,而大加品头论足一番。到了元、明、清时代,漕运的兴起更是使得这里声誉鹊起。河里樯帆林立,岸边商贾云集。德州的扒鸡、小枣、驴肉声名远播,南方的竹器、北陲的皮革也纷至沓来。“神京门户,九达天衢”绝不是浪得虚名。当年官道上的牌坊巍然屹立,皇帝南巡的历次驻跸更使得德州华气升腾。不过,对乾隆的诗没有过多的流连,反而对王渔洋的“香茅结宇枕清冷,午梦初回惊远汀。何以江南秋色好,数帆亭是落帆亭。”情有独钟,吟咏再三。在当时,他和“德州先生”田雯并称“齐鲁二贤”,堪称一时佳话。
田雯纪念馆,是不期而遇的。想来也是好笑。讥讽别人只惯于远足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孤陋寡闻呢!最是曲径通幽处,忽见碧萝满墙坡。深门紧锁,隙中窥觑,先生塑像,孑然独立。寒绿堂牌匾依然,当年的寒绿胡同却已成为历史的回忆。门前国槐发新芽,绿竹更猗猗。青杏掩于繁叶下,似乎在帮我们共同回忆这如烟的往事。
不远处就是数帆亭了!
移步亭中,穿越千年的风依然清爽,不见旧时人,泪湿春衫袖。亭子的主人田霡,是田雯的胞弟,一生以开馆授徒为业,如今同哥哥的纪念馆隔河相望,一为荣华一布衣,现在却殊途同归,同享后人赞誉。人生茫茫,思量处不禁哑然失笑。感慨之际,也附庸风雅,占得打油一首,谨以为记:
“数帆亭前不见帆,不觉沧海变桑田。旧时风物今何在,运河依旧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