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平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事关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共享,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上海坚决抓好贯彻落实,聚焦办好人民满意、一流水平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上海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初步达成,教育的优质资源供给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贡献力、国际影响力和辐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年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践行六个方面理念:
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这是方向保证。我国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国情,只能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上海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更好把革命传统、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破解院系党建“中梗阻”,建强教工和学生党支部,“双带头人”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配备率达到97.3%。
始终坚持用好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丰富红色资源服务育人,建设全国首个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把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用活用好全市657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32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红色教育研学实践线路和红色教育实景课堂,厚植学生红色基因。
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际经验,代表国家连续参加国际学生学业质量评价(PISA项目)和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素养评价(TALIS调查),测评成绩居全球前列,展示了我国高水平基础教育。坚持“以我为主、填补空缺、补弱增强”,举办17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设立上海纽约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等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面向国际推广上海数学教学模式,支持9所高校在14个国家开展海外办学,创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引驻国际戏剧协会总部,设立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WTO亚太培训中心等,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上海智慧。
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强化主动担当,这是光荣使命。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始终以担当全国教育改革探路者和试验田为己任,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着力在无缝衔接中精准定位上海教育改革着力点、贡献点,争做可移植的“苗圃”,不当供欣赏的“盆景”,持续增进改革溢出效应。
十年来,上海勇担全国教改试点任务,相继承担教育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形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考“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课程思政”、高校分类评价、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等一批改革制度成果在全国推广辐射。坚决落实中央教育对口合作任务,以一城教育之力对口支援“七省二十地州市101个县市”,分类施策、重点攻坚,在开展经济帮扶、政策帮扶的同时更注重智力帮扶;在开展“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圆满完成了中央交办任务。
牵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基础教育协同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了在区域间学习成果互认、大学生校际流动与培养互认以及长三角地区教育人才招聘、培养与发展全过程协同联动,提升了以联合攻关核心关键技术为抓手的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打造了长三角教育领域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三省一市”朝着共建亚太地区教育新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是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首要问题。十年来,上海以建设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为抓手,着力通过“三圈三全十育人”机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取得扎实成效。
主要做法是:在横向上,构建以学生为圆心,由内圈、中圈、外圈组成的育人同心圆,形成协同育人圈层效应,其中:内圈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思政课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所有课程都承载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职责,实现全员育人;中圈聚焦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第三课堂网络教育,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到学校课程、科研、实践、管理、组织、服务、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等10个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重点环节,使校内所有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育人,加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网下到网上的思想引领,实现全过程育人;外圈聚焦“开门办思政”,吸引各行各业骨干人才协同育人,用好社会资源服务育人,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纵向上,整合上海教育系统内外力量,强化属地联动,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机制,通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础教育学区(集团)内思政育人资源共建共享等措施,促进了各学段思政教育和育人工作有机衔接。在辐射上,遴选和布局建设“三全育人”示范校、示范院系、共享基地、示范项目等,促进育人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由点到面及时辐射推广。
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守牢公平底线,这是根本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进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是办好教育的底线。上海围绕落实“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实现学校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标准“五个统一”,优化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对接了课程教学改革所需,发挥了校园设施设备育人功能,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
创新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围绕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普通公办学校,遴选128所相对薄弱公办初中实施“强校工程”,补齐短板;加强城郊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向郊区薄弱校流动;围绕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出台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推动学区和集团内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校本教研、学校管理等共建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校流动;围绕缩小区域差距,由中心城区优质品牌学校托管郊区薄弱学校,实现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快速进步。
强化教育公平热点难点问题改革攻坚,推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和民办学校“超额摇号”,“公民同招”全面覆盖九年义务教育,优化了义务教育整体生态;有力落实中央“双减”政策,作业设计与实施更加科学高效,100%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作业管理和公示制度,落实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等举措,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占96.6%,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由3093家压减至265家,压减了91.4%;促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把政府购买学位作为优化结构主要路径,形成公办学校、基金会办学(购买学位)学校和民办学校三类义务教育学校协同发展格局;平稳落实中考招生改革,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每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成了牵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100%,近90%学前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近50%。
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聚焦质量提升,这是永恒主题。过去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飞跃性进步,一条重要经验是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贯穿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上海现有各类普通学校3432所,大中小幼在校生301.06万人,教职工33.42万人,这一规模在国内外城市中首屈一指,推动如此体量教育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任务艰巨。
上海以建设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区和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改革不停步、发展不松劲,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并且具有相应的国际影响。着力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实现职业教育学制纵向贯通、人才培养产教横向融通,更加紧密契合了产业发展所需。强化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组协调城市,协同全球100余个城市开展实践探索,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发展全国领先。
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强化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建设,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领先全国。一批教书育人典型不断涌现,于漪老师获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吴蓉瑾老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推动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升服务能级,这是重大使命。推动教育现代化不能搞教育系统“小循环”“自循环”,必须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循环”,引导高校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5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和4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市总数约70%,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约10%,年均获“国自然”资助项目近4000项。依托高校布局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策源作用持续彰显。同时,哲学社会科学构筑形成了新优势,依托上海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布局建设的一批新型智库,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决策咨询作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重镇地位持续巩固。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将坚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勇担全国教育改革探路者,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加快发展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