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保护心脏健康,用心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022年9月29日,由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光明卫生频道联合发起的“2022世界心脏日‘万众一心’主题直播系列科普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办。
活动现场,光明卫生频道主持人邀请各位专家进行心血管防治的沙龙会谈。
【精彩视点】心血管指标怎么看,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
光明卫生:现在大家健康意识都比较强,会进行定期体检,血压也很容易监测,但是指标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不一样,那我们应该怎样科学的获得自己的标准的数据。在发生心血管事件之前,我们应该怎样与医生沟通,获得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李建平教授
我国有符合国人健康的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绝对风险的预测模型。这个模型是2003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赵冬教授团队,基于他们长期随访的队列(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计算出来的公式。这个公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医生会根据检查的结果把这些因素整合起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把它做成一个小程序,植入到医生的电脑里,包括年龄、血压,血脂,是否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综合考虑后,就会得出一个低中高危的评分。现在病人自己如果有兴趣的话,也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小程序,把自己的各项数值输进去,就会获得这个指标。
过去大家没有很好地利用预测模型把信息整合在一起,很多人查完血脂以后来问医生血脂高该不该吃药,“有的人说我就该吃药了,或者做颈动脉超声已经发现有斑块了,是不是必须吃降血脂药?”其实医生并不是采取统一的指标,一看血到达一个指标就用药,而是基于危险分层的不同程度决定要不要启动药物治疗。
光明卫生:现在各种指标标准区间完全不一样,对于年轻人来说很难判断,陈主任您支支招。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学部主任 陈韵岱教授
每一个人到门诊去看病、去咨询时,不要为一次的检测惊慌失措。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比如动脉粥样硬化长斑块,它发生时至少需要40年,当很多因素共同叠加时,它会加速,但是它也是个慢的过程。因此,动态监测是最主要的,45岁以上的男性,5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都应该做体检,如果有心血管事件高发的危险因素超过三种的,就是中高危人群了。这种人群,不仅每年要监测,还应该关注监测指标的达标率,低风险有低风险的血压达标率,高风险有高风险的血压、血糖、血脂的达标率,这一点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自己要有分层管理,也不要惊慌失措,但是必须是一个慢活,是一件持续性坚持的事情。
另外,我想补充一下评分体系,刚才提到的更多是基于临床上的指标,包括吸烟、BMI体重,各种病史、家族史,还有现在的一些查体指标,这些都很重要。最早的弗明汉评分有一个10年冠心病的风险评分,到现在一直被沿用。个体化确实有遗传背景的关系。今年三四月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整合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6万东亚人群冠心病基因组数据,鉴定了影响中国和东亚人群冠心病及主要危险因素的540个遗传变异和作用强度,构建了适合我国和东亚人群的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并在我国前瞻性随访20年的4万多人群队列中评价和验证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最终发现高遗传背景风险人群比低遗传冠心病遗传风险的人群,风险要大4倍。所以现在是有比较量化的指标,有助于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能力和提升个性化精准防治水平。
监制:李丹 林彬
制片:沈天林 顾成玮
摄像:逯成业 牟舒琳
导播:孙鹏宇 郝梦晗
剪辑:逯成业
包装:逯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