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四川省成都市社区规划师团队“大城小村”主理人 李棣
【一线讲述】
我在成都长大,是一个喜欢想些新点子的建筑师。长大后,又去了德国留学,主修建筑学和城市设计。2019年,我回国创业,遇到了一群满怀希望的建筑师、艺术家、社会工作者。大家一起参与社区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兴趣、碰撞灵感、追逐梦想。
留学时,我曾跟随导师在欧洲一些城市的老街巷调研,这些老街颇有历史,虽然有些陈旧,但居民们都乐在其中。我们和当地居民一起探讨老社区未来的发展,并吸纳他们的建议、诉求,融入相关规划设计之中。这样的城市建设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为冰冷的规划图纸和坚硬的钢筋材料增添了温度与色彩。
回国之后,我欣喜得知成都也在推行注重居民充分参与的社区改造模式。我心想,几年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018年,成都开始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为每个社区匹配多位专业设计师,协助社区开展更多新项目。得此契机,我来到位于成都主城区的兴蓉社区,与其他同事一起参与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社区更新实践项目。
最具挑战的工作不是专业规划,而是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设计中来。一开始,居民们并不积极,在表达个人想法时也显得拘谨。
怎么让大家打开心扉呢?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
比如,引导居民在大白布上画出自己心中的理想社区,通过简易游戏鼓励父母带着孩子在沙盘上完成社区搭建,等等。去年,我们还将元宇宙概念和社区规划相结合,让居民戴上VR眼镜,在社区的数字孪生模型上观摩社区虚拟规划,让一些奇思妙想充分表达、落地生根。当然,孩子们总是最积极的。他们抢着参与,过了一把房屋改造的瘾。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效果逐渐显现。居民们变得积极主动,定期参与社区规划活动成了生活新习惯。在规划设计中,无论是孩子们想要的儿童乐园,中青年想要的社交空间,还是老年人想要的无障碍通道,都被清晰标注,规划蓝图成为融汇多元智慧的集合体。
在我们参与的老社区更新改造中,没有粗放的大拆大建,而是在充分尊重历史和居民诉求的基础上,将街巷的肌理、城市的文脉与生活的气息融为一体。放眼整个成都,无论是涌动着时代潮流的猛追湾,还是充满艺术范儿的玉林,或是市井气息浓郁的肖家河,都将美学和烟火和谐地融于一体,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逐一实现。
我想,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改造,正是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实现自我更新过程中最人性化的形象表达。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张景华、周洪双、王思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07版)